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是农业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也是非城市居民追求城市文明的过程。农民工进城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非农产业的现象,是我国特有的城市化过程。理解政府对农民工进城的制度安排,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化问题。一、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调整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起点建国初期,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是促进我国基数庞大、素质低下的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的一种重要手段,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不仅可以直接让农民学会新技能、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为我国第二、三产业储备人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本文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列举了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意义,最后提出了一些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戴明 《重庆经济》2007,(10):15-16
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突破口,加快统筹城乡步伐,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当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分布在全市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他们在就业、生活居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方面还面临较较多困难,影响着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因此,要在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贫困地区农民工培训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石门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5万人,占总人口的85.5%,农村劳动力资源有34.5万人.  相似文献   

5.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化解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这一国情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隐性状态。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规模急剧扩大。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规范政府管理、促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8—202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灰色预测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进行预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预计到2030年农村劳动力将完成转移,但在2030年之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潜力可挖。因此,需要从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发展农业现代化、发挥好政府指导帮扶作用4个方面挖掘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实现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是促进我国基数庞大、素质低下的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的一种重要手段,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不仅可以直接让农民学会新技能、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为我国第二、三产业储备人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本文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列举了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意义,最后提出了一些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长子中 《北方经济》2010,(11):13-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  相似文献   

10.
影响农民工迁移选择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瑞英 《发展》2006,(8):35-36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半工半农性质的独特的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农民工不断大规模地涌人城市.然而,很多调查显示,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工在打工之外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选择.劳动力转移数量有所减少、流向不稳,出现了农民工的回流现象,表现为一种"钟摆式"的流动.本文试就这一现象,做一下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加入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政府支持;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的转型,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接近2亿人,而人均耕地只有1.59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移已成为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新形势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对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成因及表现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特征及其反城市化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显特征是职业流动和身份转换的背离,这种特殊转移模式弱化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迁徒的动力,减缓了各种资源的集聚过程,在客观上具有明显的反城市化效应。政府应当致力于清除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创造了一个平等的择业和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向城市永久性迁移,从而积极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The article studies priority indicators of the life quality of metropolises, which account for a large part of Russia’s population, including urban environment indicators such as ambient air quality, level of noise pollution, temperature waves, population density, and the urban greening rate. Based on studies in Moscow, Krasnoyarsk, and Rostov-on-Don, additional mortality rates associated with exposure to temperature waves of heat and cold were determined,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traffic intensity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air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5.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质量的现状分析,探讨两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利弊和可行性。指出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农业增长才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据统计调查分析,当前新疆“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增收困难,渠道狭窄;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增加,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本文通过对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翻译属于一种跨国度、跨文化的社会交际性活动,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语境意义在翻译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语言社会性研究范围、深度进一步扩大,加强翻译中影响语境意义再生成的主要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仍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从国际经验来看,二元经济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而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由于诸多障碍的影响其规模还相当有限。因此,如何促进农业部门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转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东盟五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Pooled Probit模型,对东盟五国1972年以来经历的26次通货膨胀周期和总体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五类宏观经济变量对通货膨胀发生上升概率的贡献率.估计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当期石油价格、本国政府前期的财政赤字和美国通货膨胀是这五国通胀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