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 《经济界》2013,(5):4-7
今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破7”,明年某个季度则有可能“破6”,其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都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上行。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需要澄清三个误区:第一是怎样认识经济的“底”,第二是应当以什么为核心搞改革,第三是应该怎样看待未来的投资。  相似文献   

2.
声音     
“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再保持20—30年的高增长,仍然会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这是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进行的展望。他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动荡不是“二次危机”,亦非“二次探底”,发达国家的经济将经历几年低迷期。他估计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速要降到8%左右,通货膨胀在4%左右。经过这次调控,  相似文献   

3.
日前一份对11位首席经济学家的一季度宏观经济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们对当前宏观经济景气度一致性判断为“偏冷”,并预期二季度出台刺激政策;甚至有银行机构经济学家开出降准和降息的药方以刺激“萎靡不振”的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发生转变、“热钱”的存在极有可能导致通胀上升或经济衰退、世界经济的影响导致货膨胀与经济萎缩同时输入概率加大三个方面阐述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由“两防”为“一保一控”的原因及背景,试图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做一剖析解读。  相似文献   

5.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王小广日前表示:尽管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偏大,但随着全球和中国经济增长均出现周期性放慢,我国物价增长的“拐点”正在显现。王小广说,今年以来,随着全球和中国经济增长均出现周期性的放慢,通胀的压力会逐步减轻,经济增长逐步放慢将解决当前的物价增长过快问题。尽管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偏大,但我国物价增长的“拐点”正在显现,他认为,  相似文献   

6.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迹象较为明显,社会各界对此看法不一。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将逐步企稳,未来30年仍会有较大的上涨空间;悲观的观点则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持续减慢,更有甚者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硬着陆"。为此,本文将详细剖析中国宏观经济的近期走势及长短期影响因素,分析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增长潜力,最后探讨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资讯     
《企业文化》2009,(4):4-5
就业对宏观经济影响大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中国女企业家2009年年会”上做“中国宏观经济形式的分析”报告时指出,了解宏观经济看四大指标:经济增长率、就业率、通货膨率、国际收支平衡。目前亟需解决就业问题。政府重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出台十大措施,力求速度快、出拳重、目标准、作风实,明确当前根本任务,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有可能正达到或接近周期性繁荣的顶部区域,2008年下半年或后年有望进入“温和调整期”。一个代表性的指标就是国内消费,这项多年低迷的经济指标今年以来突然提速增长。消费增速明显加速是经济增长处于繁荣期项部区域的一个重要信号。不过,当消费增长达到顶点时,投资增长便会明显回落,经济增长也随之回落”。经济增长从年度上讲最高点可能是2007年,从季度上说最高点则可能出现在2008年前两个季度。  相似文献   

9.
周杰 《国土经济》2011,(11):68-70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大家对仍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做出了比较多的探讨,意见各有不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很多经济学家及市场人士对中国经济发出了看空的声音和警告。 对此,笔者特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上海企业家》2007,(3):54-54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2006年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当前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三落一稳”——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及货币信贷增速高位趋稳。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初见成效。因此,如何保持这种态势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辽宁经济统计》2009,(7):36-36
中国证券报6月19日刊载葛兆强的文章。作者认为,在国际经济依然低迷的背景下,未来几个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将呈现以下四种可能取向。一、财政政策应优化支出提高赤字比率 当前全球经济衰退实质上是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而不是一场普通意义上的经济周期衰退。理论和历史证明,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有效政策选择是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经济界》2012,(4):1-1
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之路仍旧艰难,国内经济面临需求萎缩和成本上升等挑战,本期“宏观经济”栏目特刊登了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方兆本教授((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一文。文章建议加大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用改革的思路和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此外,本栏目还刊登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余斌《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重点》一文,文章认为,当前需要确立稳增长、稳效益、  相似文献   

13.
今天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阴影,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回避的“双重制衡”作用:一是扩大自身消费需求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紧迫;二是克服金融危机的困扰,更要发挥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战略合作”机制和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理念,来最大化地相互支持所带来的中国经济和全球社会福利不断改善和提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经济萧条对经济增长不只有负面影响,还有“正面功能”。经济萧条时,企业家会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通过创新制造“卖方市场”,这样的“卖厅市场”多了,经济低迷就会得到改善。低迷导致的重组和刨新活动密集,驱动经济增长沿着结构更新、质量提高和技术与组织刨新的路径前进,是经济生活中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2012,(4)
一直以来,中国都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3年前,不少西方媒体和学者还在担忧,中国的GDP增速能否坚守8%这条“维稳线”,从而不使全球经济复苏出现大的波折。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特别在目前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走向更为全球瞩目。  相似文献   

16.
经济萧条对经济增长不只有负面影响,还有“正面功能”。经济萧条时,企业家会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通过创新制造“卖方市场”,这样的“卖厅市场”多了,经济低迷就会得到改善。低迷导致的重组和刨新活动密集,驱动经济增长沿着结构更新、质量提高和技术与组织刨新的路径前进,是经济生活中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国有资产研究》2009,(8):15-16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定调”。会议传递的消息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将不会改变。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河北审计》2002,(12):24-25
由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论坛2002”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分析解说了中国经济稳定增长过程中,存在物价下降股市低迷以及下岗和失业三大问题的缘由。邱晓华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良好,但经济稳定增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物价下降、股市低迷以及下岗和失业等不平衡现象,这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三大问题,甚至因此怀疑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弄虚作假。邱晓华郑重指出,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中国国家统计体制经得起历史考验,公布的基本数据大家可以放心使用。经济增长,物价下降?据统计今年前十个月中国物价下降了0.8…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团组和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四组发布了“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997年春季报告)”,现介绍其中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部分,供参考。经济形势总体分析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叨年代初以来相对最为有利的宏观环境中,这是实现“软着陆”的直接结果。其成功不仅在于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而且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向前迈进了一步,使我们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日臻成熟,它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适度、快速、平稳增长的新阶段。1997…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0年的宏观经济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并为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