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8年以来,长庆油田党委紧紧围绕"实现5000万吨、建设西部大庆"的战略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坚决贯彻集团公司党组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突出发展中心、突出以人为本、突出凝心聚力,用大庆精神建设西部大庆,用铁人精神培育长庆铁人,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员工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基层建设和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并就党的建设的目标、总体布局和具体工作思路做出一系列新部署。面对在鄂尔多斯盆地全面建成"西部大庆"的神圣使命,长庆油田确立了"用铁人精神培育长庆铁人,用大庆精神建设西部大庆"的文化方向,着力实施"文化同行",积淀丰富文化内涵,持续改进创新建设方法,逐步构建形成了"价值引导、理念实践、教育示范、成效测评"四大文化建设体系,形成了具有长庆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长庆文化,为油田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主编话语     
<正>在建成西部大庆这一历史性进程中,长庆油田党委"以大庆精神建设西部大庆、以铁人精神培育长庆铁人"的坚定信念和创新实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同行"思路和"落地"工程的扎实推进的"根基"。这些创新成果来自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散发着泥土芳香、陕北风情,有着鲜明的石油风格、长庆气派,是中国企业思想宝库中最值得珍视的  相似文献   

4.
<正>如今长庆年产油气当量已超过5000万吨,一举建成西部大庆。长庆建成西部大庆不是偶然的,除了科技和管理创新这些硬条件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由此培育出的新式铁人队伍,是它攻坚成名的魂和根。西部大庆建成时,也正是长庆文化扬名时,长庆文化的"同行"和"落地",在系统内外也很闻名。探寻长庆文化的成长奥秘,愈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长庆石油人把他们的企业精神概括为"磨刀石上闹革命"的精神,他们用好汉坡精神、苏里  相似文献   

5.
<正>安塞油田是中国特低渗油田开发的原点油田,也是中国石油第一个被确认的特低渗透高效开发油田,年产原油300万吨以上,是长庆油田建成西部大庆的主战场之一。油田勘探开发建设40多年来,几代石油人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特低渗透的地质条件和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孕育形成了"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坡精神",成为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的传承和发扬,长庆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磨刀石"精神的  相似文献   

6.
<正>长庆油田公司党委围绕油气发展和队伍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在实现5000万吨、建成西部大庆的征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题教育活动产生的背景长庆油田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锻造出了一支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的员工队伍。几代长庆石油人在鄂尔多斯盆地南征北战、餐风露宿,始终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光荣使命,传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延安精神和解放  相似文献   

7.
长庆油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步伐,油气生产连续五年以500万吨当量快速增长,今年将跨越5000万吨,实现全面建成"西部大庆"的宏伟目标。在建设"西部大庆"的征程中,我们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着力实施"文化同行",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推动油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长庆油田快速发展,2012年油气当量突破4500万吨,今年将实现5000万吨、建成"西部大庆"。在发展过程中,长庆油田通过抓好"选得准、叫得响、树得牢"三个环节加强典型选树工作,树立了一系列传承长庆文化、代表长庆形象、引领长庆发展的先进模范,用典型凝聚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全力保障油气产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9.
<正>长庆油田建设西部大庆,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部署,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布局,也是几代长庆石油人梦寐以求的热切期盼和不懈追求。2008年,集团公司党组批准长庆油田实施5000万吨发展规划,明确把长庆油田建设成为我国的西部大庆。几年来,长庆油田广大干部员工在习近平、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长庆油田指示精神激励下,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各项决策部署,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为人先、  相似文献   

10.
<正>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的团队精神:"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石油人的意志。"这是在继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延安精神、解放军精神、长庆精神和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区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特点应运而生的采油人硬骨头团队精神。采油四厂团队精神的形成1.荫芽期。2000年初至2001年底,从9人组成的长南项目组到正式建厂。此时是团队的组建期,注重发挥团队  相似文献   

11.
<正>长庆油田自然环境艰苦,黄土高原山大沟深,毛乌素沙漠绵延广阔。就是在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里,长庆油田建成了西部大庆,培育了"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磨刀石文化。长庆家园文化,就孕育在鄂尔多斯盆地的高山大漠之中。而对逐步成为队伍主体的80后、90后员工来说,面对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比同龄人更要承受着孤独、寂寞的煎熬。曾经被长庆人引以为豪的"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磨刀石精神,如何传承到新一代手上?雄伟而壮丽的事业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正>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长庆油田第七采油厂围绕长庆油田"创和谐典范,建西部大庆"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发扬石油工业优良传统,通过稳步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七项落地工程",形成引领油藏开发管理、数字化管理、安全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等特色文化理念体系。他们提出了"带新军、打胜仗"的总体要求,"忠于长庆、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有德有才、大胆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西部大庆"的如期建成,长庆油田由快速上产转为持续稳产。广大员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油田生产建设,用石油人的执着和坚守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铮铮誓言。面对发展的新常态,长庆油田的发展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总结、完善、优化、提升"的工作方针,在大山之巅、戈壁深处,无数长庆儿女夜以继日地奋斗在各条战线上,无论是在繁忙的采油树旁,还是在井站、集气站,都能看到他们挑重担,为油气上产燃烧激  相似文献   

14.
<正>站在五千万吨新起点上,长庆油田公司党委围绕"持续稳产、提质增效"中心工作,坚守精神高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人心,攻坚克难,为连续四年5000万吨稳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油气稳产、文化增辉。弘扬石油精神,深化文化同行近年来,面对企业形象受损、油价大幅下跌、稳产难度加大的重重困难和挑战,油田党委巩固"西部大庆"建设的文化成果,聚人心、树样板、抓实践,激励干部员工迎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波澜壮阔的创业,孕育诞生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时创造了企业的辉煌历史。今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依然是激励油田员工向永续辉煌的伟大目标迈进的精神动力。而铁人精神的发源地—大庆钻探钻井二公司,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求传承铁人精神的新载体,提出了以丰富铁人精神为核心,以建设铁人文化为内涵的文化特质,把精神上升到文化,用铁人文化引领凝聚全员、指导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铁人文化是独具特色的石油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铁人故乡和铁人精神发源地的大庆钻探钻井二公司,坚持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丰厚文化底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开拓创新,建设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铁人文化,为铁人文化的发展创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7.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石油管理局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推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大庆石油管理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自有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处理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民  相似文献   

18.
<正>长庆油田公司主要工作区域分布在陕甘宁蒙晋5省(区),勘探面积37万平方公里,7万余名员工分散在高原深山、大漠戈壁。近年来,长庆油田各级工会组织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工作方针和"促进企业发展,维护员工权益"工作主题,以发展为中心、以维护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持续强化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团结和动员广大员工在西部大庆建设中建功立业,为全面建成西部大庆、维护员工根本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品牌是企业文化鲜明的展示符号,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独特的企业形象。长庆油田公司在建成5000万吨油气田过程中,按照文化品牌建设的科学方法,打造特色鲜明的"磨刀石"文化,对内凝聚起品牌力量,对外展示出良好形象。打造长庆"磨刀石"文化品牌的背景打造"树得起、叫得响、传得广"的文化品牌,始终是长庆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990年,长庆油田公司提出"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长庆精神,薪火传承,成为引领油田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正>2011年至2013年,长庆油田公司工会争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能源化学工会组织的支持,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建设西部大庆劳动竞赛。联合21个中石油企业182个厂处级单位的20万员工,在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新时期全国最大规模的油气上产劳动竞赛,推动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相继跨越4000万吨、4500万吨和5000万吨,实现了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建成西部大庆的竞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