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深化畜牧业国际合作是促进我国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方法 文章简述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畜牧业发展以及双边畜产品贸易概况,并运用兰氏距离法、产业内贸易指数法以及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从不同视角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牧业领域的合作潜力。结果 (1)金砖各国畜牧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明显,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畜产品贸易份额持续上升;(2)中国与巴西、印度在畜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互补指数分别为1.296和1.037,具有高度互补性,与俄罗斯、南非的互补性指数为0.707和0.391,处于中等偏高度水平;(3)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产品贸易中整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互补性较强,尤其是在肉类、奶类、蛋类产品上有很大的贸易互补性;(4)双边畜产品贸易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效率水平较低,还有极大的畜产品贸易潜力可挖掘,贸易可提升空间巨大。结论 我国要积极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牧业资源、畜产品深加工、牲畜养殖、技术装备、畜产品贸易等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实现畜牧业“走出去”与“引进来”,打造畜牧业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猪肉价格周期波动一直是困扰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难题,文章研究饲料成本“保险+期货”模式稳定猪肉市场价格的效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如果玉米、生猪和猪肉市场之间存在着价格波动传导机制,那么饲料成本“保险+期货”模式就可以通过稳定玉米饲料价格来缓解猪肉市场价格波动,因此应用非对称BEKK-MGARCH模型和DCC-MGARCH模型研究玉米、生猪和猪肉市场之间的价格波动传导机制和动态关联程度。结果 (1)生猪和猪肉市场对负向冲击的反应程度明显高于对正向冲击的反应程度,即存在非对称价格波动传导效应;(2)玉米(生猪)市场与猪肉市场之间存在着双向价格波动溢出效应,表明降低玉米和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水平有助于稳定猪肉价格,因此饲料成本“保险+期货”模式可以起到稳定猪肉价格的效果;(3)DCC-M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也支持上述结论,同时发现玉米市场政策调整和重大外界冲击会降低玉米和生猪(猪肉)市场之间的动态关联度,从而削弱饲料成本“保险+期货”模式的实施效果。结论 减少玉米市场不必要的政策干预,提升应对重大外界冲击的能力可以提高饲料成本“保险+期货”模式稳定猪肉价格的效果;缺乏风险规避工具的农产品市场可以利用关联市场上的风险规避工具,间接实现自身价格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朱宁  曹博  秦富 《农村经济》2020,(4):76-82
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猪肉供给偏紧、价格高涨,其他畜产品替代猪肉消费态势明显。鉴于此,本文实证探讨畜产品消费替代问题,以期能够揭示和评估重大疫情爆发背景下居民家庭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影响了城镇居民家庭畜禽产品消费,有三分之二的样本选择其他畜禽产品替代猪肉消费,城镇居民家庭主要选择牛肉、羊肉、鸡蛋以及鸡肉作为猪肉的消费替代品。城镇居民家庭对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程度的判断会显著影响其选择其他畜产品(牛肉、鸡肉等)替代猪肉消费,收入与房贷影响或制约城镇居民选择其他畜产品(牛肉、羊肉等)替代猪肉消费,不同类型的家庭在其他畜产品替代猪肉消费方面存在差异。为此,提出了针对缓解非洲猪瘟影响以及提振畜产品消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方法 文章运用非期望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对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和农业产业集聚度分别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并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 (1)2005—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但农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处于中低水平,未达到有效水平,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研究期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拐点为1.432,目前以促进作用为主;(3)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黄河流域中上游二者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下游地区二者之间非线性关系不明显。结论 应优化配置农业集聚要素,提升农业产业集聚质量;加强产业间区域化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合理配置财政支农资金,加大绿色农业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5.
非洲猪瘟等疫情对中国生猪产业及猪肉市场带来巨大负面冲击,探究未来疫情形势变化对猪肉市场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猪肉市场供需基础数据,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预测猪肉市场未来走势,并模拟非洲猪瘟等疫情冲击变化对猪肉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正常情况下,中国猪肉市场供需呈增长态势。2021年,生猪产能将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2025年,能繁母猪及生猪存栏量达到4649.38万头和44127.85万头,生猪出栏量增长至70143.42万头,猪肉产量基本维持在5500万吨水平,生猪出栏率和胴体重达到158.96%和78.38公斤/头;城乡居民猪肉消费总量分别达到3159.41万吨和1188.68万吨,生猪和猪肉价格维持在22.96元/公斤和31.56元/公斤水平。(2)疫情减弱利于猪肉生产和消费,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存出栏及猪肉产量增长,城乡居民家庭及户外消费增加,猪肉净进口提高,助力供需趋紧态势放缓及猪价下滑;相反,疫情增强不利于猪肉生产和消费,猪肉净进口减少,猪价上涨。本文建议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及猪肉市场政策与制度,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保障生猪产业有序发展及猪肉市场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现代畜牧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EBM模型、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可夫链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2002—2018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畜牧业生态效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并联立STIRPAT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溢出效应。结果 (1)中国畜牧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阶梯性,逐渐形成“俱乐部收敛”式两极格局;(2)西部地区是畜牧业生态效率提高的重点区域,有加速向东部转移融合的趋势;(3)中国畜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且相对稳定的过程,地理空间格局对其影响显著,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4)财富、人口、技术等方面因素对畜牧业生态效率表现出不同的短期和长期空间溢出效应。结论 中国畜牧业要走协同发展道路,注重生态补偿与区域联动,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在各影响因素间寻找均衡点,构建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竞争有度的产业生态体系,稳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猪肉年消费量超过5000万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不少消费者担心,"还能不能好好吃猪肉了?"一些食堂甚至暂停了猪肉食品供应。非洲猪瘟疫情到底会不会影响猪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守伟。王守伟明确表示,非洲猪瘟疫情不会影响猪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可以放心食用猪肉及其制品。首先,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  相似文献   

8.
<正>自国内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广西首例非洲猪瘟疫情被确诊后,非洲猪瘟成为我区广大公众关注热点。非洲猪瘟是否会感染人?市场的猪肉还能不能放心吃?市场上的猪肉是怎么来的?猪肉进入市场之前是怎么监管的?这些都是广大公众普遍关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我国玉米供需形势变化需要国内玉米供给适时作出调整,通过分析玉米供给的影响因素及其背后的农户行为,为国家制定政策并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玉米种植决策提出建议。方法 文章利用2008—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省级玉米播种面积和出售价格的面板数据,加入替代作物比较效益和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虚拟变量,基于Nerlove 模型对玉米供给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东北地区玉米短期缺乏价格供给弹性,长期则富有弹性;(2)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刚性;(3)玉米与大豆、水稻的比较效益是影响东北地区农户玉米种植决策的重要因素;(4)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 短期内仅通过市场价格变化调整玉米供给能力有限,还需要一些配套支持政策及时引导农户调整种植决策;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要加快建立优质优价机制,引导农户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玉米品种从而增加种粮收入;通过加大“两区”政策支持,将土地、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优势产区产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明晰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促进畜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2000—2020年京津冀13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畜牧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1)2000—2020年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均值由0.45增长至0.88,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地区之间的碳排放效率差异呈现缩小趋势。(2)2000—2020年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呈现由“低值区集中连片,高值区分散”的格局向“高值区集中连片”的布局过渡的趋势,且相异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3)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畜牧业碳排放强度分别为当地碳排放效率的主要驱动与抑制因素,城镇化水平和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能改善邻近区域碳排放效率值。饲料用量、畜牧业技术进步、畜牧业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效率的阻碍作用逐步显著加强;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政策对其的驱动作用逐步显著加强。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畜牧业产业结构对邻近区域碳排放效率的负向影响逐步显著加强。结论 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并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畜牧业低碳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草业生产优势区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业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保障,研究草业生产并划分其优势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基于可获得性的统计数据及指标,尝试使用粗略的11项指标以评价我国草业生产的区域优势。基于该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0个省、市、区2010年和2011年的生产优势进行评价,以了解草业发展优势现状,并为其政策取向提供客观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陕西、新疆、贵州和黑龙江等省区综合得分排名在前,具有明显优势,可将我国草业生产优势区划分为三个,即西北优势区、西南优势区和东北优势区,中部、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不具优势,草业生产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和地域性特征。对此,建议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做好草业生产、保护和资金投入工作,打造草业生产优势 “三区”发展。  相似文献   

12.
Livestock play a key role in the lives of poor, rural peopl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roviding a major proportion of their cash income, capital assets, draught power, fuel and fertilizer. Rapid growth in demand for meat and dairy products in Asia present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livestock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 of livestock intensification to benefit the livelihoods of upland households and meet market demand in 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Lao PDR), a South East Asian country undergo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change.

A review of the livestock sector in Asia shows increasing demand for live animals and meat in neighbouring Vietnam, Thailand and China. Lao PDR is well positioned to capitalize on the growing Asian livestock sector, however the extent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Lao PDR can reduce poverty, meet growing domestic meat demand and lift livestock exports is problematic. Findings from research in two upland northern provinces demonstrate how the introduction of forages for livestock has revolutionized the lives of some farmers and villages, but concludes that strategies are still needed to engage poorer households. The impacts of changing domestic and export markets are less certain, and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 cultural tradi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13.
[目的]非洲猪瘟疫情致使生猪生产严重下滑和市场剧烈波动,国家应对疫情出台系列防控政策,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目前鲜有研究介绍非洲猪瘟控制的政策措施,文章研究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政策及分析优化策略,对于确保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更好防控动物疫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系统梳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政策及演变历程,发掘政策实施面临的突出问题,研提政策调整优化思路。[结果]非洲猪瘟疫情历经初发期、蔓延期、高发期和稳定期,不同时期政策目标分别为加强生猪移动监管、加大疫情防控力度、完善疫情防控政策和加快生猪产能恢复。非洲猪瘟疫情防控面临申报检疫环节养殖主体配合度不高阻碍防疫政策有效开展,调运环节多部门参与、跨区域调运使检疫监督存在漏洞,防疫环节基层防疫队伍不健全,复产增养环节基层落实困难等突出问题。[结论]建议进一步合理优化政策内容,有效落实国家防控计划;强化全产业链疫情监测,健全生猪市场预警机制;完善基层防疫队伍,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夯实生猪供给安全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prices of cattle, calves, pigs, and lambs, of the wholesale and retail prices of beef, veal, pork, and lamb, and of employment in the Canadian meat industry. Of particular concern is the trade in livestock and meat between Canada and the U.S.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Canadian prices can be said to be determined by U.S. livestock prices. Wholesale meat prices are expressed as functions of live animal prices, wages, and the volume of production in the meat processing industry. Retail prices are functions of wholesale prices and a proxy variable for labour cost at the retail level. Employment is expressed as a function of wages and the volume of production in the meal processing industry. Estimates of these relationships account for a large percentage of the variation of prices and employment in the period 1950 to 1970. Cet article étudie les facteurs déterminant les prix du gros bélail, des veaux, des pores el des moutons, les prix de gros et de bétail des viandes de boeuf, de veau, de pore et de mouton. et le miveau de ?emploi dans ?industrie canadienne de la viande. Tout parliculièrement est analysé le commerce du cheptel et de la viande entre Canada et Etats-Unis, et la mesure dans lauuelle les prix du cheptel aux Etats-Unis déterminent les prix canadiens. Les prix de gros de la viande sonl exprimés en fonciion du prix de ?animal sur pied el des salaires et volume de production dans ?induslrie de la viande; les prix de bélail en fonciion des prix de gros el ?une variable représentative du coûl de la main ?oeuvre au niveau du belail; le niveau de ?emploi en fonciion des salaires el du volume de production dans ?induslrie de la viande. Les résultats obtenus a partir de ces relations expliuueni pour une large part les variations des prix et du niveau de ?emploi duranl lapériode 1950–1970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预测四川省畜产品的供给现状及预测,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方法]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在分析2007—2016年四川省畜产品现状基础上,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利用灰色系统理论,采用GM(1, 1)模型对未来10年四川省的畜产品供给进行预测。[结果]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结果可信。四川省未来10年的畜产品产量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且各市区的畜产品产量存在区域差异,肉类总产、猪肉以及禽肉产量都呈上涨趋势,仅有较少市区的牛、羊、兔等草食性动物的产量有所下降。[结论]未来应该从保障产品供给、转变消费观念以及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着手,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性借鉴指导,推动畜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tests for segmentation of retail meat markets in Russia before and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1998. Using monthly prices of pork and beef in 80 regions of Russia from 1994 to 1999, we measure the short-run response of regional prices to changes in foreign prices and domestic inflation. We find that changes in both foreign prices and domestic inflation have distinct impacts on the prices of these commodities in different Russian cities, indicating that the markets are segmented in the short run.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shows that the response to the crisis was mixed, with some regions showing more evidence of segmentation than othe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生猪价格的省际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各省域间价格联动效应探究我国生猪价格体系的传导机制,对治理我国生猪产业区域不均衡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探索生猪价格的空间传导特性,引入溢出效应分解分析替代品价格、成本要素对省域生猪价格的冲击效应,并运用广义预测误差分解测定省际生猪价格关联水平及方向。结果 (1)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其空间集聚特征随时间推移愈发显著,产业布局呈现“高—高南部簇拥,低—低东向西扩”的空间演变特征。(2)省内替代品价格、成本要素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显著但作用力度有限,省际溢出效应是生猪价格发生空间传导的主导因素。(3)鸡肉价格与省内、省外的生猪价格存在密切正向关联;牛肉价格波动推动本省生猪价格同步波动;豆粕价格波动对本省或邻省生猪价格均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玉米价格变化引起本省或邻省生猪价格的负向变化。(4)辽宁、河北、吉林、河南等省的正向净关联度较大,属于波动“主导者”或“发动者”;上海、广西、重庆等省市的负净关联度较大,隶属价格波动的“接收者”;江苏、湖南、福建等省市的关联度和全国平均关联度持平,在价格波动传导体系中属于波动“中介者”。结论 有关部门应针对不同省域在生猪价格传导体系中所发挥职能的不同,分级管控生猪价格,同时促进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不断优化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方法]文章运用恩格尔模型和考虑"零消费"问题的近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AIDS)的两阶段模型,对全国8个省份的农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首先,肉类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均为正值,农村居民肉类需求随着收入增长而增加。其次,肉类食品需求收入弹性存在差异,其中,禽肉收入弹性最大,牛羊肉收入弹性最小。再次,不考虑"零消费"问题时,牛羊肉的需求弹性被高估0.12~0.29,猪肉的需求弹性被高估0~0.02。最后,到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时,目前低于收入标准的农村居民人均猪肉、禽肉和牛羊肉消费量将分别增加3.42kg、1.86kg和0.57kg,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促进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进而扩大人均肉类消费量、优化肉类消费结构;农村家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肉类消费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