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当前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备受诟病,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储备货币制度改革成为后危机时期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回顾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当前国际储备货币制度反思成果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国际储备货币制度的改革历程,并提出中国参与国际储备货币制度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心国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更替之间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国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更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当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霸权地位开始逐步下降后,会带来外围国家对其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信心下降并诱发中心国储备货币信心危机的发生。从历史来看,中心国出现储备货币信心危机通常还不是货币体系更替的标志性事件,只有当中心国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时,旧的国际货币体系才会到达终点。当前中国作为外围国家,应重点关注中心国美国的国债市场变化趋势,从而选择正确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和美债上限问题再次将各国目光聚焦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反思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监管模式,以及其中的弊端. 金融危机前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成效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的国际谈判成果,其固有缺陷是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对称(王华庆,2010),依靠美元这一主权货币对世界经济进行调节,由此美国的经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牙买加体系诞生,将解决美元本位制存在的问题和僵化的汇率制度.但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因此牙买加体系并未根本解决"特里芬两难".1999年欧元诞生,发展成唯一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但是在所谓的"后牙买加时代",储备多元化同时也意味着各国货币协调难度和运行不确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有识之士歼始探寻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长期保值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2011年将在法国戛纳举行的二十同集团(G20)峰会讨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美元霸权受到空前挑战,人民币同际化适逢重大契机。  相似文献   

5.
欧元问世后国际储备货币竞争格局与欧元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元问世以来,国际储备货币竞争格局由美元垄断已经演化成美元与欧元的双头竞争。研究显示,造成欧元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全球欧元储备份额的持续上升,它严重削弱了美元的全球霸权和美国的国家利益,欧元危机不是由债务国违约引发,而是由美国的评级机构调降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评级引发。本文认为,只要现存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仍然得以维持,欧元危机就不会导致欧元崩溃和欧元终结。  相似文献   

6.
张文佳 《经济问题探索》2014,(6):132-136,142
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体现出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新特里芬难题"仍然是国际货币体系一个无法解决的制度性问题,国际上要求改革现行货币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当贸易逆差的守成大国,由于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困扰,很难承担许多相应的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义务时,贸易顺差的新兴大国,由于相应经济结构和金融秩序的缺位,其货币尚无法成为全方位的国际储备货币。对中国来说,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所拥有的大量官方国际储备,使得人民币在国际交易中获得日渐广泛的使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从利益博弈的视角深入分析当今的货币格局、以及金融危机后中美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利益博弈,对于构建双赢的国际货币竞争机制、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国际货币体系为主要视角,回顾了美元国际化的演变过程,探讨了现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三个方面的缺陷:美元道德危机、外围国的美元需求刚性以及全球性收支失衡等,进而分析国际货币体系主流改革方案的可行性,以此为基础提出观点:未来多元化的主权货币(而不是超主权货币)将构成主流国际货币,各主要货币将在全球贸易、投资以及储备等方面占据大量份额,并成为其他国家的货币锚。面对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演变趋势,本文最后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现存的优势和弱点,并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长期培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使得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性缺陷暴露无疑。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将会成为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重要力量。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其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严重不匹配,这也成为国际货币体系运行压力的来源之一。本文先概括了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几个特征,着重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其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表达了新兴经济体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诉求。最后本文提出了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我国不断壮大的经济金融实力、不断扩展的全球政治经济影响力很不相称,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并不天然地需要将其货币提升到第二大国际货币的地位。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国际地位主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主导货币对货币地位的滥用以及履行国际储备职能的缺陷,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迫切性所在。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不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市场竞争优选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是方向所在,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必须占有一席之地。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对我国的损害,主要体现在货币被动投放和外汇储备损失两个方面,本币国际化将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部分对冲储备损失。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潮流缩小了人民币在履行货币基本职能方面与现有国际货币的差距,国际化面临机遇。目前"管制是前提、政府来主导、离岸做平台、升值为驱动"为特征的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模式有其合理性,进展超过预期,但潜在成本巨大,可持续性存疑。应着眼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冲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对我国带来的损失,以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为目标,以国内金融改革开放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育为基础和平台,以资本项下人民币流出入为主要渠道,不拘泥于周边、区域,直接面向全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履行国际价值尺度职能不是短期政策重点。无须制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表,不预设分阶段定量目标。相当长时期内,国际化的人民币仍需美元信用背书。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的主要风险,应有所预见、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0.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如何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国际金融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不同的经济体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意见和建议.从国际货币体系所主要包含的储备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和国际资本流动等角度看,这些改革的设想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潜在趋势.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属于美元本位制。一方面,美元通过经常项目失衡向世界输出大量美元,这造成了国际货币体系外围国家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美元通过外围国家对美国金融资产的购买回流到美国,美元扩张的最终结果又会造成美国国内的流动性过剩。这造成了危机不断在外围国家与中心国家发生。如果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储备资产的流动不发生根本改变,未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施箐 《经济研究导刊》2012,(33):56-58,134
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国际储备资产。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种主要思路。在目前的情况下,建立以SDR为基础的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仍是一个远景目标,但是扩大SDR的使用,使之成为主权信用储备货币的有效补充,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国际货币强权”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认为美国对货币强权的追求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重要因素,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制、真正美元本位的形成并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扩张了美国的货币强权。但美国货币强权的扩张又对该系统产生了反身性冲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之后,各国改变了对传统最优储备规模的认识,全球外汇储备迅猛增长。这使得任何单一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都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储备的迅猛增长形成了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倒逼机制;美国的双赤字、美元低利率及美元流动性扩张,都是内生于美元作为单一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之中的,是美国为维护“美元强权”而采取的“刀刃上的平衡”措施,这进一步发展了特里芬难题。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是提高其稳定性的必然选择,国际货币权力重新分配的依据就是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这是顺应全球经济多元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和摆脱单一货币强权控制的内在要求,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基于此,本文最后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视角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并由此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杨晨泽  阎治淼 《经济师》2011,(11):83-84
文章以蒙代尔的货币星云学说为理论基础,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下,探讨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文章认为:建立超主权货币和亚元制度具有不可实施性,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形成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多元化的储备体系才是中国进行国际储备货币改革的最优选择,而改革的第一步是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主要有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单一化,国际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国际机构体系的不合理等。我国应该积极参与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提升经济实力;深化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货币体系在经历了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实践后,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美元本位制。在二战大发横财的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经济上的一枝独秀使得美元本位制大放异彩。然而,由于美元流动性过剩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积累,2007年美国的金融泡沫终于破损,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在简单分析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缺乏可能性之后,提出在目前国际环境下,任何一国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都无法避免"特里芬难题",建立一种超主权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已显现出向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的态势。本文重点分析了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提出了中国面对欧债危机的应对之策。同时,作者分析了欧债危机对今后区域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启示,并探讨了中国如何参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索洛模型和资产负债表思想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问题.文章发现,国际储备和中心国家政府债务与中心国家GDP之比必定小于某个常数,因此现有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文献以国际储备与中心国家GDP之比是否趋于有限数作为判断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标准仍有缺陷.文章进一步在资产负债表框架中引入GDP波动,构建了宏观金融风险分析框架.外围国家过量积累外汇储备,在减少储备收益的同时降低了宏观金融风险.中心国家享受了以低成本融资的利益,却可能增大本国资产负债率并引发金融风险.而且过低的融资成本可能引起中心国家的资产泡沫,并进一步增大中心国家金融风险.因此现有美元主导的国际储备体系对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都有不利之处,促进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增加外围国家的储备收益,降低中心国家的宏观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9.
殷剑峰 《金融评论》2009,1(1):37-49
理解近20年来全球经济失衡现象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的最佳切入点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系统性下降。本文利用美国的资金流量表,分析了财富效应和信贷便利性对美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由此导致的美元信用基础的变化,以及复杂金融体系下包括中央银行和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美元信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此次危机不仅是美国居民过度负债的危机,而且也是美元信用基础坍塌、信用创造机制瓦解的危机——这意味着此次危机的持续时间或许会非常长。无论如何,全球经济失衡和当前的危机都反映了信用本位制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另一种形式的“特里芬两难”:世界货币需求的增长和单个储备货币国维持货币信用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推动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目前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来自汇率制度安排、国际储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以 及欧元的挑战,探讨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