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审美"有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所以,当代的审美文化应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批判,同时在社会主义时期,对当代审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体贴和关怀,对人的自由个性的肯定,对人自身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对塑造美好的心灵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审美文化,包括各种文学艺术的创作,都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存和命运的关怀,特别应当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下,广义的审美向度呈(狭义)审美、非审美、审丑多元并存的局面。狭义审美中,受传统文化语境影响,主张精英作为典型形象。这对塑造本土精英形象,打造中国文化形象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非审关,受后现代主义影响,主张消解中心主义,提倡对他者的关注。非审美将审美对象非审美化,提高了民众对于非中心话语的关注,并推进大众对他者由关注走向关怀。审丑,是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当代性,体现了艺术家对中国当下文化命运的关注,批判意识强烈,同时,通过对丑的批判也有效地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意识,共同改善中国在全球化语境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3.
审美活动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也是超越的体验方式.审美体验是生存体验的最高形式,生存体验的本质在审美中得到了实现.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也就是说审美把握了生存意义,生存意义是存在意义的显现,因此,审美把握了存在的意义.审美是充分个性化的、独特的生存体验,审美对存在意义的领悟,是充分个性化的、独特的.存在意义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不存在着统一的解答.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创造,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存在意义.审美给每个人的个性创造留下了空间,也使审美有了极大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微文化是以移动互联网和web2.0技术为基础,以微博、微信、QQ、视频网站、网络论坛等以用户生产并传播内容为主导形成的网络文化.建立在媒介技术基础上的微文化,其审美品格体现出鲜明的媒介化和技术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跨时空视觉化审美感知、碎片化虚拟性审美体验、交互分享式审美生产、多元时尚化审美风尚.高度依赖媒介技术的微文化呈现出一系列难以避免的审美悖论:充实的身体在线与虚空的主体在场、审美快感的满足与审美情感的匮乏、审美幻象的充盈与审美价值的消解、审美选择的自由与审美控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与当代旅游审美文化的认识与探索,深入理解旅游审美文化的内涵,并以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类审美活动为切入点,探讨了影响现代旅游审美文化塑造的旅游审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建议,以期对当代旅游审美文化和审美活动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诗与哲学之争"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却又历久弥新的话题,诗与哲学的论争中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诗与哲学,无论谁主沉浮,都是指向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当下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古老命题,不论是哲学对诗的压制,抑或是诗对哲学的反抗,都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当下,艺术与审美则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地承担了对身处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进行心灵"审美救赎"的重任。诗歌可以说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实现着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7.
论《玫瑰花亭雕塑》美与审美之间的辨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既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并共同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从而不断扩大了人类的审美范围,提高着人的生活质量. 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能动的反作用,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决定性作用,都是以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前提的,它们都以审美活动为共同存在体,具体地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文明和美学经济驱动的背景下,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审美体验和精神满足提出更高要求。从景观审美的视角分析乡村景观的审美特征,并从建立系统认识、感悟生存智慧、传承乡土文化、感受生存动力、解读地域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乡村旅游的审美本质,为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审美关照可以强化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适宜感和审美感受,是一种在功利活动中非功利的、指向更深层的、精神上的情感体验,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审美关照,有一个基本着眼点,就是关照普通人的生命际遇,维护和促进其生命历程的健康、美满。对人们生存样态的整体关照,既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又强化了社会管理的职能,促使少数社会治安高危人员避免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对这些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够起到重要的匡正作用。从提高办事效率的视角进行审美关照,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群众满意率则会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10.
进入电子媒介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涌现催生出了一个全新的时空——“赛博空间”。全球化语境下,虚拟世界的形成使人类的整个社会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主体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方式,而且也带来了一场精神领域上的审美新变。数字文化时代下,赛博空间既是一个丰富多元的万象世界、高度拟真的仿像世界,又是一个欲望驰骋的幻象世界,并由此形成了三种新异的审美范式——“碎片审美“”沉浸审美”和“享乐审美”。  相似文献   

11.
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和有创造性、有审美观的人才。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素质、发展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既要传递美术教育的丰富内涵,又要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审美素质的形成,并使之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和有创造性、有审美观的人才.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素质、发展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既要传递美术教育的丰富内涵,又要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审美素质的形成,并使之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缆船石是江南水乡所独有的艺术形式,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雕凿工艺,把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内心情感的表达诠释出来。缆船石的题材广泛、寓意丰富,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审美趣味。为了更好地保护缆船石,有必要对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创造美、欣赏美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创造美的活动领域之一,也是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目标的一个特殊领域,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而且可以是美的。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理性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教育的需要,因此,在美学视阈下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知识提纯的批判工作”,是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批判意识与批判意蕴的思想性质与文化积淀。批判的锋芒显露地或者隐含地存在于几乎所有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之中,这是他的这类散文的思想脊梁、文化底蕴和审美素质之所寄。这种批判锋芒与批判意识,是作品思想性和文学倾向性的显现。它使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具有了更深厚的思想意义、更高的审美价值并更具有高尚情趣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王学海 《嘉兴学院学报》2011,23(4):51-54,86
中国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一大批坚守"活体传承"的坚韧守美者,徐为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徐为剧作选》既具有反封建意义和教育价值,又体现了多元的美学追求,让我们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中国戏曲的走向:运用王国维的"以歌舞演故事"应有剧限,那才会不失戏曲的本质;寓当下性的戏曲性,与剧本要有严格的思想蕴涵是不矛盾的;戏曲的美学基础就定位在观众"接受美学"的欢笑与泪水之会通的共鸣中。  相似文献   

17.
苏曼殊小说几乎都是一曲曲缠绵悱恻、凄楚哀怨的爱情悲剧,虽然它不能给人指出前途出路,给人更多的是彷徨、苦闷、失望,但它却揭示了悲剧的时代内蕴和社会性,揭示了封建道德观念给人的沉重枷锁,揭示了造成社会非人性的劣根,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社会活力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六条原则。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困难与不幸给我们带来了悠远时代的审美幻象。对审美幻象的追求,敲击着现实人性的痛感。多样化的现实、各种各样的人生悲剧的长久积淀绵延成了一种审美的幻象,而真正的审美幻象却走向了菲勒斯的崇拜。精神分析的悲剧美学思想或许就是当下文艺创作非理性化趋势的理论依据。悲剧的创作更应该站在民族潜意识的层面上,要更加强调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