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理论演进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当前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对产业结构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对当前学术界有关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马健 《产业经济研究》2003,(2):37-42,55
由于高科技产业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特点 ,使得模仿行为广泛作用于信息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和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 ,从而导致信息产业内部与外部产业融合过程的扩散与传播。同时 ,由于信息产业的高成长、高效率、高增值等特点 ,信息产业融合必将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运用模仿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揭示产业融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产业融合带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军民融合是中国新常态下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兼顾军事领域、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重大创举.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模型,利用2007年~ 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法,检验军民融合发展是否提升了地区产业结构,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结果来看,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提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采用不同的稳健性检验方法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从分地区结果来看,强军民融合地区能显著提升该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但对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不利影响也更大,而弱军民融合地区对整体产业结构的提升和高级化的影响均不显著.另外,政策时滞对军民融合提升产业结构的效果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特色化和绿色化等。但我国目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产业技术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及绿色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产业体系一个中国语境下的概念,文章在评述国内外各种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现代产业体系的科学内涵。现代产业体系本质上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系统,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市场适应性等特征。产业结构软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产业结构融合化和产业结构国际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方向主要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了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本文从消费需要基本理论出发,提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消费需求结构为依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一些非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相关性都不明显,但产业结构升级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不可否认。应着力改善非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以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兵团经济持续增长。依据国际标准,兵团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度远高于自治区和全国,且其产业结构有序度有逐年恶化的趋势;兵团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应是: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尽快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相似文献   

11.
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这种调整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是贯穿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其战略意义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状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包括自适应效应、产出效应、成长效应、扩散效应及产业组织结构的供给效应,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并不是脱离产业结构而单独发生的经济过程,而恰恰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结果。产业结构效应或者说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具有明确而稳定的传导机制。还提出了为促进经济增长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结合2011—2020年中国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方法,探究创新人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人才集聚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融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强。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创新人才集聚能显著推动江苏省、安徽省及大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对浙江省和中小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及其与创新人才集聚的融合对江苏省经济的促进效应优于浙江省和安徽省,对大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中小城市。基于门槛效应模型的研究发现,创新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强。为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各城市有必要提高创新人才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通过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和产业体系,提高浙江省和安徽省的人才储备质量和产业水平,从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辽宁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未来几年辽宁经济发展的主线。为此,需要了解和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抓住机遇,以国际产业结构转移为契机,调整相关政策,加快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辽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产业结构演进视角对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在深刻认识把握中国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探索新型集约型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最终实现创新、高效、公平、持续的经济发展目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双协同"发展体系——产业结构合理化改造和高级化升级的有效协同、产业结构高效化提升和生态化发展的有效协同,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产业集群在县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及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现象,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农村的产业结构出现显著的差异.本文根据刘易斯"二元理论"针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依次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产业分割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产业结构扭曲现象,只有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的布局和分工,使其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现象,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农村的产业结构出现显著的差异.本文根据刘易斯"二元理论"针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依次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产业分割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产业结构扭曲现象,只有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的布局和分工,使其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8.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是未来几年辽宁经济发展的主线。为此 ,需要了解和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抓住机遇 ,以国际产业结构转移为契机 ,调整相关政策 ,加快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辽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来看,高新技术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决定作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素质低下,产业结构水平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产生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乏力问题的根本之道.我国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又要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和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中国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般的经验分析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是较为一致的,工业化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的演替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依次转移的过程,并最终达到经济均衡。结合一般经验与国际比较,并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而且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具有超越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