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各要素市场中发育最晚的一个,从"劳务市场"正名为劳动力市场就用了10年多的时间.至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仍处于转型过程中,转型的速度比较快,可以说是急剧转型. 一是劳动力配置体制转型,由计划配置劳动力资源,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二是劳动力的产业结构转型,由农业就业为主转变到工业、服务业就业为主;三是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从偏年轻型转向偏中老型:四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的技术平均等级由低等向中高等转型.  相似文献   

2.
一、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是造成城市化滞后的深层原因 由于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化滞后从逻辑上来看,好像是由农业剩余不足以支撑流向城市人口的需要、城市对来自农村的劳动力缺乏吸收能力共同造成的。这无疑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角度来说的,  相似文献   

3.
由于20世纪人口激增,21世纪初中国仍然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劳动力就业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然而人们不能再沿着传统体制的就业方式走下去,必须进行观念上和政策上的重大转变,使就业机制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建立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的就业培训制度是促进中国现阶段就业的基础措施,而防止农村劳动人口过早过多地拥入城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中国的城市经济也是刚刚开始起步,众多细节需调整的就业制度的改革还正在进行当中。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迁移是劳动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劳动力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中国劳动力迁移政策的变化,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普遍现象,并对中国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其作用能否有效发挥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市场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文章采用沈阳市362名环卫工人的就业史数据,运用Count Data模型及OLogit模型,对城市工人和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身份差异是影响农民工与城市工人职业流动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表现为环卫行业中农民工的职业稳定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国政府就建立了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消失,城镇就业由政府劳动部门计划安排,农村劳动力则成为人民公社的社员,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知青返城给城镇带来巨大就业压力,政府出台"三结合"的就业政策加以应对,开始打破传统的统包统配就业体制,劳动力市场开始发育,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二元经济体制向一元过渡。经过长期的高速增长和就业创造,2003年以来,劳动力市场由供过于求开始演变为供不应求,劳动者工资迅速增长,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发生改变,劳动力市场政策也随之发生改变,从促进就业到兼顾推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在每一个重要阶段,政府都出台了较为明智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加工贸易的关系,指出中国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是发挥比较优势,并导致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在该领域中淡出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实证研究还证明,与利用外资、进口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因素一样,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是中国加工贸易高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9.
甘露  潘怀明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8):21-24
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并没有取得平等的就业资格,他们仍然是社会排斥的对象.文章以社会排斥为中心概念,通过定性分析和研究发现,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等要素构成了独特复杂的社会排斥主体系统,共同作用于社会排斥客体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文章最后得出了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基础是法制与公共政策要先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建国之后,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选择了重工业化赶超型的发展道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整体安排,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劳动力人为地分割开,从而冻结了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资体制目标模式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工资体制的目标模式为: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其内涵是: 1.市场机制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工资要由劳动力市场机制决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双方在经济利益上是相互制约的,既有对立、冲突,又有通过协商、谈判、妥协达成共同利益协议的一致性。 (1)自由竞争、机会均等。劳动者自主择业、企业自主用工,劳动力  相似文献   

12.
户籍改革的逻辑顺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国际研讨会论文)户籍制度产生于传统发展战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并在改革时期因城市居民在城市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谈判地位而继续得以保持。彻底拆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有赖于三个条件。第一,地方政府发现阻碍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政策既无助于解决失业,其实施也不再有充分的合法性;第二,城市居民发现外地劳动力并不直接构成他们就业的竞争,他们能够充分就业并不取决于外地劳动力的存在与否,以及数量多少;第三,城市福利体制的社会化,依赖自我融资而不再依赖补贴。户口所含有的福利因素与户…  相似文献   

13.
城乡就业格局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中西地区就业形势各异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2年连续四个季度对全国79个地级以上,包括东部36个、中部27个、西部16个城市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追踪监测显示,当前东部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明显好于中、西部城市;中部城市劳动力市场形势最严峻;西部城市劳动力市场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农村全面铺开推行,各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步步冲开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加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5.
张国梅 《辽宁经济》2005,(12):23-23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的背景下,土地、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其供给基本还是由政府掌握。在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的条件下,中国70%的土地供给是依赖于行政手段,土地事实上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资金要素方面,新的融资渠道虽然发展很快,但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融资主渠道;在劳动力方面,种种限制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制度,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抑制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生产要素的供给与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吸取国际城市化的经验教训,我国选择了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和农业过剩人口,是加速中国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推进农村城镇化,一定要立足于长远,制定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的科学规划;要深化相关体制的改革,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要在发展农村小城镇的基础上,增加城市供给的内容,使它们增添城市的各种功能,把小城镇建设推进到"城镇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其逐步成长为新型的小城市.  相似文献   

17.
长子中 《北方经济》2010,(11):17-19
一、将农民工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成为统筹城乡的核心问题来解决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部分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国农民的转移之路主要是农民工,农民工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就业蕴含着深刻的体制变革因素,是推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巨大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使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机制成为现实,促进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通过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也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张庆年 《发展》2012,(6):129-129
煤炭企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大部分工作是井下作业,安全风险高,劳动强度大,招聘井下工人首先要求有强健的身体,因此煤矿井下采掘工人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拥进城市务工,但不愿到煤矿井下工作,使煤矿井下招用劳动力较其它行业困难。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用工慌”“招工难”现象,煤矿井下招用劳动力更为困难,直接影响和制约煤炭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然的现象.现代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种需求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工作.并且,这种过程一般不可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会在城市定居下来,永远告别乡村.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就业、生活的女性乡—城迁移工人普遍存在生殖健康问题,本文从生活风险后果及如何防范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除了提高女性乡—城迁移工人自身生殖健康知识和防治生殖健康疾病的能力之外,政府有必要通过公共部门及企业对女性乡—城迁移工人的生殖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更好地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提高女性乡—城迁移工人在城市地区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