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本土化培养战略 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因素是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特别需要的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有文化、有热情、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江苏省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多项措施,向农村输送人才,但农村工作面广量大,有限的输血,并不能从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和技术人才及农民精英的缺乏问题应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只有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知识型人才的引进和保留,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以及高级劳动力培养、发展、吸引和保留作为支持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腾飞才有保证。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和技术人才及农民精英的缺乏问题应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只有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知识型人才的引进和保留,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以及高级劳动力培养、发展、吸引和保留作为支持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腾飞才有保证.  相似文献   

4.
沼气建设是连接农业和种植业的金色纽带,是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改善村容村貌、延伸生态链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今年,省政府把新农村沼气建设15万户确定为省政府为农村节约能源,为农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广大农民素质的高低将最终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依赖于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由于多种因素,我国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上出现政府失灵。加强政府能力,矫正政府失灵,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靠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社会地位的改善、素质技能的提高来推动。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指出当前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着社会发展主体缺位的弊病,明确指出中国农民是促进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地方财政要坚持以构建公共财政为导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倾斜扶持力度,着力支持生产发展,拓展公共服务,推进管理改革,努力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新农村。一、正确认清新农村建设对地方财政互哺作用1.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地方财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村容村貌整治为辅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培训和教育农民为着力点,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保障广大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2.新农村建设是公共财政职能充分体现的平台。公共财政基本职能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年来,财政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培植财源,做大收入蛋糕,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山东省胶州市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和社会参与,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形成了城乡融合、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鄂尔多斯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为手段,引导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育大量农业人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其中搞好农业职业教育,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是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的重要途径。荷兰之所以能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与其先进的农业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实践证明,"当今知识发展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11.
郑冰 《山西财税》2007,(4):23-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偏低的农民劳动力素质。构建新农村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我们在重视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浪费和损失。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党和国家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政策实惠,农民受益,农业农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从解决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入手,  相似文献   

13.
公路工程建设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它对完善以及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在农村公路方面的建设发展速度还是较为的缓慢,因此,相关的部门要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这样才能够使得农业的稳定发展,使得农民增收持续,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文章主要是通过三方面进行对课题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首先是对其影响农村公路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接着是对其进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研究,最后是进行文章的总结性概述。  相似文献   

14.
一、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与之相对应,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重点则主要体现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化支农资金的整合和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效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刘敏智 《金卡工程》2014,(Z1):24-25
当前,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都需要信息化的高效推动。建设农村电子农务网络平台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综合改革、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会计学习》2011,(12):23-24
2007年3月,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工作座谈会上,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红薇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基层财务会计工作,特别是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会计管理和人才需求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依靠对农民进行培训来满足。函校要致力于为“三农”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农村领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有很多,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二个历史性课题。农村经济发展的轨迹说明,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要打破传统思维,跳出农业发展农村、跳出农村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农民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而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认真谋划和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既要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目标和归宿出发,着眼长远的治本之策,建立长效的农民增收保障机制;又要从实际出发,选准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让农民收入在短期内就能取得“吹糠见米”的实惠。  相似文献   

18.
构建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抓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工农统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中央把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消费继续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立足点。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围绕解决“农民买难”、“农产品卖难”等突出问题,如何加快构建我省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努力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改善农民消费环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已成为加快建设沿海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大连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纳入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任务来抓,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最近,温家宝总理说,加强农业农村建设是带动内需的一着活棋。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最根本的是让农民富起来,而让农民富起来的根本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