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首先论证了“和平崛起”概念提出的合理性及现实意义,继而从中国人民的愿望、中国的战略利益和全球化时代的约束这3个角度论证了和平崛起作为中国的战略选择的必要性。作者还从全球化提供机遇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并在文章的最后阐述了中国为适应和平崛起所需要做出的对外政策调整,进而论证了中国和平崛起将造福于世界。  相似文献   

2.
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体现在力量格局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国际秩序也已经显示出许多新特点。国际政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系统效应日益突出,因果关系错综交织。中国崛起既是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影响变量,也是体系变迁的重要结果之一,中国的发展与变革本身就构成国际变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体系变迁可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新的条件,同时也构成巨大挑战。要实现民族复兴并为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做出应有贡献,在根本上须避免急功近利,要审时度势、扎实积累、顺应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在历史演进大势之下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够及时消除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未来发展的种种惰性和弊端,谋求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以自身的进步推动国际体系的演进,在自主与融合、适应与塑造中求得必要平衡。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战略,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呼吁中国确立现代世界观与国家观,改变线性进化思维与历史经验论,避免外交战略上"左"与右的倾向。中国崛起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自我宣示的层面,而要抓住世界主题从和平、安全向发展延伸的时代机遇,适时、有效地从不挑战现行国际体系的路径依赖型崛起,升级为妥善处理与现行国际体系霸主关系的创新性崛起,其要旨是实现三大包容:包容对手、包容他者和包容时代,走"包容性崛起"道路。其出发点是从利我诉求到利他关切,从民族视角到全球关怀,从历史经验到未来诉求,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利益共赢、权力共生、责任共担、价值共享。"包容性崛起"的关键是包容自身——内政包容外交,从而让外交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两种观察国际体系的视角,一种是威斯特伐利亚视角,认为全球化并未使体系发生面向新体系的本质变革,变化是形式上的,主要是体系构成单位内部发生的变化,而且仅仅是权力分配结构同质性程度上的问题而已;另一种是超越威斯特伐利亚视角,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历史性变迁导致其转型,即在全球化作用下,世界已经开始从基于军力和单边行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逐渐转向多边合作共治和自主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全球社会的早期状态。这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悖论:美国超强霸权的指向与全球化所代表的历史大趋势。前一种趋势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两重性,遏制与围堵的一面压缩了中国的战略空间,建设性合作的一面孕育着中国更大的战略空间;后一种趋势则给中国带来生机无限的全球战略空间,中国应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采用经济外交、多边主义和睦邻政策三位一体的新外交,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不断开拓全球化蕴涵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已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中国的非洲战略日趋成熟并引起世人关注,不断扩展的中非关系屡遭西方大国及媒体的误读、曲解以至攻击,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受到损害。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努力。值得警醒的是,宣传是中国非洲战略的弱项。作者认为,中国的非洲战略虽有阶段性,但其延续性十分明显,针对西方指责给中国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应有一个国家形象塑造的全方位策略:行动上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宣传上应注意内容、途径和宣传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已成为影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部地区需要立足高起点。实施绿色战略,走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针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对中部地区实施绿色战略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7.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勾勒了清晰的路线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证.坚持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保崛起时的良好周边环境,大国需要争夺周边小国,使其采取不敌对政策,与大国合作,参与大国主导的地区机制甚至与大国结盟。因此,采取怎样的地区战略争夺周边小国成为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作者认为大国崛起时会让周边小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心态变化。正面心态的出现要求大国予以积极回应,而负面心态导致的不安全感会使周边小国采取投靠强者、加入其他地区集团或者彼此结盟的方式求得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大国的地区战略应当针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实现良性的战略互动。大国的地区战略应包含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明示战略目标、分享崛起收益、提供安全承诺和供给地区机制等。大国还需努力减少外部干扰变量的影响,并谨慎使用武力。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走上了重新崛起之路,为争夺周边小国采取了地区一体化战略。但俄罗斯的地区战略因目标模糊、连贯性不足和缺乏有效地区机制等问题,并未取得期待的效果。俄罗斯的经验教训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伙伴关系是国际行为体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拓展国际影响的需要,中国构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双边关系改善带动全球战略拓展的伙伴关系战略。自1993年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历经探索和实践,合作的全面性与战略性不断深化。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地区、双边和国家层面上均取得积极成效,既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但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存在着地位不清晰、成效不确定和层次不分明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建立伙伴关系战略与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二十国集团战略等的联动机制,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11.
"转型"这一概念频频被用于国际政治的研究之中。众多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处于转型之中,但作者认为,"转型"这一概念显然存在被滥用的情况。社会转型是指这个社会的原有结构系统发生整体性的变化,或者是系统的边界正在被打破,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性质。衡量社会转型有四个标准:即转型是整体性的变迁;转型是彻底改变原有系统的结构并能吸收外部新的要素;转型的目标是明确的;转型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过程。从转型的本意及其特征来看,当今国际体系的变化过程并不符合转型的相关标准。现今西方学者之所以强调"世界转型",主要是因为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并由此引起了国际权利转移。在西方看来,中国等非西方国家的崛起必然会对现有国际体系产生颠覆性的作用,从而导致国际体系转型。然而,中国等国家的崛起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改变国际体系发展的方向,而只是对国际体系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会引起崛起国对现存国际制度分配结果的不满。崛起国大体上可以采取两项策略来改革国际制度安排:一是推动现存国际制度内部的改革,二是在外部创建功能重叠的新的国际制度。已有的制度主义研究多认为新建国际制度很难实现,但现实世界中却出现了崛起国成功创建国际制度的不少实例。作者试图探寻在何种条件下,崛起国创建的国际制度更容易获得初始生存。由于新建国际组织天生的脆弱性,崛起国能否建立稳定可见的自我约束机制,塑造"新旧"国际制度的合作预期,是决定国际制度能否创建成功的关键。基于此,作者提出一个制度间合作的分析框架,认为崛起国在议题领域选择和组织间架构两方面的策略选择,会影响制度间合作承诺的可信性,进而影响新创国际制度的初始生存。通过对亚洲开发银行、亚洲货币基金、清迈倡议以及金砖银行创建的比较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的假说得到验证。其政策启示在于,崛起国通过选择网络外部性较低的议题领域以及建立合股、授权和战略伙伴等制度化的组织间架构,有利于塑造制度合作的稳定预期,促进国际制度在创设初期的生存。  相似文献   

13.
五年来,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一直饱受诟病,实质上折射出美国战略调整的困境,印证了美国已从唯一超级大国蜕变为特殊大国,沦为一个摇摆的力量。美国"再平衡"源于战略焦虑,主要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三个层面铺开。"再平衡"战略出现了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军事化,这将损害美国分享亚洲地区经济红利的机会。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或为其盟友利用。增添了美国的战略负担。美国越来越多地介入南海事务,成为南海争端的"第三方"。囿于美国决策者抱残守缺,试图以20世纪的方式来应对21世纪的问题,"再平衡"战略的出发点、动机和方式均存在严重瑕疵与漏洞,加上推行过程中还受到国内外因素的严重掣肘,影响这一战略的变数甚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说明了美国将难以摆脱其战略困境。而且中东与乌克兰危机都会分散美国的注意力。或许美国会逐渐认识到,在没有外来主导的情况下,亚洲国家有能力、有智慧塑造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构建了一个以其为中心、具有一定等级性的同盟体系。在"重返亚太"的背景下,美国进一步强化了其亚太同盟体系。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寻找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应对和共处之道,这会直接影响中国崛起的总体外部安全环境以及本地区安全格局的发展方向。中国要以积极的方式,降低美亚太同盟体系在地区安全结构中的消极作用,避免在这个地区形成传统的大国划分势力范围互相对抗的局面。一方面要对周边国家执行具有差异化的政策,加强经济手段和安全手段的配合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美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弱化美同盟体系的作用。同时要以更加具有包容性的视角和思路,看待本地区的安全挑战,解决本地区的安全关切,推动更具包容性和建设性的地区安全机制和架构的建设。中国应对美国亚太地区同盟体系的有效性,会对周边安全环境的性质产生较为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基础设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人民生活达到世界中等水平,成为世界最大游客来源国。中国的巨大进步得到全世界的称赞和认可,令中国人自信和自豪。随着国家的强大,中国成为包括国内各界、各类民众和世界关注、讨论、争议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上升以及企业国际拓展的加速,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保护日益重要,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也给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以往研究以及各国实践,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着政治、经济、政策、社会、自然灾害、运营等六类风险。在这六类风险中,尤其以东道国政治动荡、东道国的安全审查、东道国工会活动、东道国金融不稳定与债务违约、中国企业不熟悉社会责任等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威胁最大。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上中国保护海外经济利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在中国应对利比亚危机中表现无遗。中国迫切需要形成海外经济利益保护战略,要明确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保护的对象并对外宣示,确定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保护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丰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保护的手段。在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保护战略之下,要健全海外经济利益保护的机制与机构,加强相关立法和政策调整,并培育大型跨国公司,形成海外经济利益保护的三大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7.
美国近年来的战略武器调整与发展给中美之间的战略稳定性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有可能加大美国决策者对核威压的兴趣,另一方面可能迫使中国决策者为未来战略能力发展预留更大的余地。核禁忌对于维护中美战略稳定性关系重大,但是目前受到了一些边缘性的挑战。中美在核不扩散等合作中建立的互信有助于双边战略的稳定性,但仍需加强沟通。  相似文献   

18.
战略文化是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视角,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视角并未被充分理论化。作者从梳理战略文化概念入手,根据战略与文化的本意对战略文化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在借鉴系统论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与历史的方法分析了战略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变革机制,认为战略文化演变机制的核心范式是"实践-认知"的动态统一过程。作者提出,在普遍意义上,战略文化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国家性与阶级性、主体性与多元性以及区域性与全球性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特定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内,受具体政策的影响,如果一国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在发挥其禀赋的生产性比较优势的同时,对国内外不安全因素予以有效震慑和遏制,则该国能够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而不断崛起。崛起中的大国的国内民众或利益集团及国际盟友或伙伴国的过度期待与要求以及它与当前处于支配性地位的霸权国之间紧迫的竞争,为战略性误判/误导的发生准备了环境性条件。所谓战略性误判,是指那些可能造成资源严重错配的政策与行动所依据的判断。由于大国博弈性和竞争紧迫性的存在以及内部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许多误判实际上是战略性误导的结果。从德国、苏联和日本等大国崛起失败的案例来看,决策集中、社会动员力高、国内利益集团分化等体制性条件,更容易诱发战略性误判/误导并造成更严重的资源错配后果,以致崛起国在内忧外患下突然溃败。科学的试错机制、开放的经济体系、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中性的权威政府能够避免或至少减轻战略性误导/误判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缘战略在欧洲曾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是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地缘战略在欧洲有了新的意义。欧盟在不断地扩大,实力也越来越强,可以预计,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欧盟,欧盟的实力会变得更强。谁也说不清欧盟到底应该扩展到什么地方。以欧盟为主导的欧洲已经不再满足于现在的国际角色,它要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充分显示欧洲在国际上的重要性。欧洲要与美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平等。欧洲要想实现它的地缘新战略面临着很多困难,而且它的内部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并不能阻止欧洲地缘战略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