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下的政治话语对"国际现状"的概念不加界定就用来作为评判中国崛起的标尺,该术语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高度情景化,且无确定的规范性内容。作者以国际法规范作为国际现状的规范内容。国际现状的核心是国际体系成员基于广泛承认与同意而做出的秩序安排。国际现状的具体表现为人类生活的空间法律秩序、物质基础法律秩序、国家行为和交往规范。通过从中国解决边界纠纷模式、加入国际制度的趋势、使用武力的环境与历史、接受习惯国际法、参与国际海洋法的立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分析来看,中国是在国际现状的框架范围内谋求国家利益的,而且还通过自身的国际法立法行为促进了国际现状和规范的形成。作者认为,在处理大国崛起或体系中的结构性变化时,应确保大国在国际立法过程中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2.
当下的政治话语对"国际现状"的概念不加界定就用来作为评判中国崛起的标尺,该术语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高度情景化,且无确定的规范性内容。作者以国际法规范作为国际现状的规范内容。国际现状的核心是国际体系成员基于广泛承认与同意而做出的秩序安排。国际现状的具体表现为人类生活的空间法律秩序、物质基础法律秩序、国家行为和交往规范。通过从中国解决边界纠纷模式、加入国际制度的趋势、使用武力的环境与历史、接受习惯国际法、参与国际海洋法的立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分析来看,中国是在国际现状的框架范围内谋求国家利益的,而且还通过自身的国际法立法行为促进了国际现状和规范的形成。作者认为,在处理大国崛起或体系中的结构性变化时,应确保大国在国际立法过程中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3.
新兴大国群体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些新兴大国一般提倡和平共处、公平合理、尊重国际法和多边主义等原则,它们正在从力量对比、组织规范、国际共识与共同议题等方面推动着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国际体系正在通过和平、渐进与交替的方式转型,呈现出多极多边、协商谈判和基于规则的初步框架结构,但这一转型具有相当的脆弱性,在负面因素综合作用下有可能发生倒退和逆转。鉴于新兴大国群体迅速增长的综合实力和逐步提高的话语权,它们建构国际体系的战略选择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多元多体的国际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新兴大国与中国已逐渐改变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关系,全球的经济平衡、全球治理、全球热点问题的解决、国际决策体系的改革,都有赖于中国和新兴大国的作用。但中国与新兴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范围内可以发挥作用?它们的实力地位是否稳固?它们与发达国家是何种关系?原有的普世价值观、国际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还将有效?新兴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否一致?能否在G20机制中发挥协调作用?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目前有待我们研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5.
杨富有 《科学决策》2007,(11):33-34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双边关系之一。无论是从经济联系规模,还是地缘政治关系,或者是全球战略利益影响。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几乎都是无可比拟的。历史上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从来没有与美国这个西方强国产生过如此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鉴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现实政治与经济等战略利益,也使双方的关系错综复杂,甚至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6.
彭思旗 《魅力中国》2010,(29):109-109
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国之间的安全利益的博弈呈现出了明显的条理性:美俄关系、俄罗斯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在改善,而中美关系、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在恶化。外交形势对中国极为不利,中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创造有利于中国的外交环境,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7.
1978年以来的中国国内转型与国际体系转型具有共时性与相关性意义。在提供一种国内-国际转型的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中国国内转型的国际体系因素以及国内变迁对对外关系转型之影响的同时,作者还分析了中国国内转型与国际体系的关系,认为国际化带来的国内-国际利益联系维持了过去30年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合作关系。随着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进展,这种合作关系在将来可能受到考验,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有关国际格局的研究是分析国际形势与制定国际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周边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确保可持续安全。作者指出,要从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全面分析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现状与未来。研究国际格局离不开时代背景的视角。引起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往往是"世界老二"的易位,中国可持续安全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不成为二战后以来第三个失败的"世界老二"。改变未来国际格局的真正力量是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中、美、俄、日四大国关系平均每十年发生一次格局性变化,国际战略格局演变通常与两年内发生的两件重大国际事件相关。国际格局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容易带来战争风险,非传统国际格局出现是决定未来"一超"与新兴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未来国际格局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从目前的"一极多元"格局发展为多种力量在竞争中合作的"多元共存"格局,再和平过渡到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从而建立一个"后霸权"的国际体系。未来中美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一国内部,汇率是相关利益集团和拥有特定政治经济政策目标的政府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而在国际上,汇率则是大国实现或巩固有利于己的世界经济政治安排的一个重要工具,汇率则体现出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冲突、牵制与妥协的利益格局,国际汇率体系反映的实乃国际政治的权力结构。人民币汇率之争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国际政治的角逐。  相似文献   

10.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事实上,中国被赋予的"大国"形象和外部世界针对中国所开始的权力政治互动,已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凸显了消极的影响。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南斯拉夫在苏东剧变大潮的冲击中发生着深刻的体制变迁,联邦最终在民族分离主义危机中彻底解体。地处欧洲火药桶中心的南斯拉夫国家分裂引起的战乱自然引起外部国际力量的各种反应。同时,世界各大国和国际集团也从各自利益和战略意图出发,进行纵横捭阖的干预,甚至从调停者变成了参与者、主导者。由此90年代南斯拉夫民族问题明显呈现国际化的特征,成为错综复杂的冷战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发展的多棱镜。  相似文献   

13.
币缘是金融化时代影响国际体系运行的重要关系,币缘政治是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是左右当代全球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主要杠杆。币缘政治的核心是控制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权力。目前控制着全球币权的是美国金融资本,作为美国利益的主导者,它需要维持美元币缘圈的稳定,需要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净储蓄的持续流入。因此,美国在环太平洋地区需要保持可控的紧张,既要防止日、韩的离心倾向,巩固的美、日、韩之间的同盟关系,同时,又绝不能把中国驱向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因为如果让中国与欧洲进行整合,就可能在欧亚大陆上形成巨大的非美元币缘圈,这无论是从地缘还是从币缘来说,都是美国真正的梦魇。而中国的目标很有限,就是维护雅尔塔体系中曾经允诺中国的那部分安全范围和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利益。在未来世界格局的博弈中,中国要积极参与金融体系的改革,而不是推进取而代之的革命。这就是中国战略学者所说的"地区性守成"。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际关系处于最为深刻和复杂的变化当中。国际体系改革、全球治理改进、多极体系的管理以及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等一系列关系到国际关系发展的全局性议题,相互叠加在一起。作者首先对西方世界内部周期性地出现的从多极体系向对抗性两极体系演变的现象及其根源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在正面汲取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经验以及探究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发展以及新型大国关系的机会和可能。然后对共生国际体系与寄生性和对抗性国际体系作了区分,同时分别考察了文明共生的价值体系、包容式改进、结伴不结盟以及跨国行政合作在推动国际关系升级换代,向新型国际关系转化过程中的意义。最后,作者认为中国外交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面对的仍然是共生与对抗、对话与伐异、包容与排他、结伴与结盟等复杂国际选题,构建和平发展的共生国际体系的耐心和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上的决心,仍然是中国外交需要面对的一对主题。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演变史为理解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改善和国际秩序变革提供了一条法律的途径。中国与亚非国家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在国际法的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战后新兴国家对新型国际关系法律基础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西方特色的国际法知识进行了概要的回顾,进而对当代国际法酝酿的变革机遇进行了分析,最后立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的国际法文化资源以及和平共处国际法理论体系建设提出展望。作者认为,和平共处国际法理论是新中国立足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基础上,顺应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和国际新秩序的大义所向,在与其他国家共同探索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外交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并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共性的国际法知识体系,它与联合国所致力建设的国际和平目标也是一致和相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价值体系和国际社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起,共同引领世界走向和平发展、和谐共生道路的基本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6.
在本质上,国际制度反映的是国际行为体的利益博弈与诉求。由于制度是非中性的,不同利益主体在同一制度框架中的收益却不相同。当今时代的全球治理是一个制度网络体系,而现行最主要的、影响力最大的全球治理机制都是在发达国家(集团)的主导下建立的,因此发达经济体是现行全球治理的既得利益者,分享全球治理最大份额的收益,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其中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减少全球治理非中性带来的不利影响,金砖国家走到了一起并建立了新的合作机制,以推动世界格局从传统的统治与服从的强权型特征向符合时代要求的平等参与和互利共赢的民主型特征转化。同样,由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非中性,不同的行为体从金砖国家合作中获取的收益也会不同,这甚至可能带来部分行为体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为此,金砖国家合作应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积极探索"BRICS+N"等新的开放性的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包容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关切,推动国际制度规则体系的渐进变迁,以尽可能地减少因世界格局的剧烈转换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2013年以来,美国官方开始逐渐接受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因此,尽快提出符合中国利益、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新型大国关系具体实践路径就成为中国学术界面临的重要任务。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美首脑会晤中提出的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三个内涵,可以作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三条路径的起点。"不对抗、不冲突"是低层目标,在这一层面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已有相当基础,提升关系的路径是维护和加强中美现存的战略性相互依存关系;"相互尊重"是中层目标,即中美两国彼此尊重对方的重大关切和核心利益,实现路径是寻求双方都可接受的中间点,逐步推进,增加信心,但不奢求建立高水平信任;"合作共赢"是高层目标,应设定在中美合作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上,实现路径可以是两国共同维护、改革和建设国际制度。综合来看,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核心是"冷静管理双边、建设国际制度"。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从近中期看,需要依靠现实主义对中美双边关系的清醒认识、现实心态与精心管控;从中长期看,则需要两国超越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化,拉美地区力量格局的变化对中拉合作提出了新需求,中拉关系发展出现新趋势。拉美地区力量格局的新变化1.拉美各国实力重新组合,形成多梯队格局巴西是拉美第一大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拉美地区"领头雁"和头号地区强国。巴西推行温和务实政策,在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社会发展方面成绩显著,其发展模式得到本地区国家普遍认同。巴西积极推进大国战略,在改善和保持与欧美国家传统关系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其他新兴大国合作,积极开拓亚太、非洲和中东市场,从拉美"小舞台"跨入世界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对于世界来说就像其事件本身一样具有爆炸性.时隔两年,"9·11"事件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已渐渐明朗.就美国而言,其影响有三方面一是导致了美国国家安全观念和安全战略重点的转变;二是催化了布什主义的出台;三是加速了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步伐.就世界而言,其影响有四方面一是重新整合了大国关系;二是导致了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失衡;三是传统国际法与国际秩序遭受严重挑战;四是单极多极之争异常激烈,世界格局走到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20.
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问题一直是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当前在国际上,所谓"人权高于主权""主义干涉"等种种论调盛行,某些国家甚至已将这种论调付诸实践。人道主义干涉不仅涉及国际法,而且还涉及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主权与人权都是国际政治与国际法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从主权和人权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国际法的发展动向,也对国际法的理论和现有规则、原则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