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少琦 《消费导刊》2013,(11):210-210
网络盗窃犯罪手段的电子化,犯罪对象的虚拟性,导致对其认定既遂、未遂的标准出现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网络盗窃的犯罪构成问题、网络盗窃区别于传统盗窃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其既遂,未遂的认定标准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犯罪既遂标准分为"行为犯、结果犯、危险犯三类",这种划分是一种理论上的因果倒置,不是因为先确定了犯罪既遂标准,而是某一类犯罪危害结果不同而划分犯罪既遂标准,这种划分在理论具有指导意义。行为犯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一种,犯罪构成要件齐备为犯罪完整形态,以"行为完成"作为犯罪既遂标志,以非物质性结果为危害结果。  相似文献   

3.
数额犯的本质是通过犯罪数额显现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数额是一种特殊的犯罪情节,在我国刑法中,数额不仅包括犯罪起点数额,而且包括法定刑升格数额。由于连续犯和同种数罪在通常属于处断一罪,这就使得累计数额成为必要,但由于多次犯罪行为有的存在未遂状态,计算犯罪数额时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同时犯罪的停止形态也成为变质疑之处,进而导致司法实践的量刑出现差异。以累积性犯罪数额为前提,综合整体既遂说和整体未遂说,可以克服各自缺点,实现量刑公正。  相似文献   

4.
《商》2016,(11)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诈骗罪的既遂认定问题一直争议不断,现存有:"占有"、"控制"、"失控"、"损失"、"失控加控制"、"控制加数额较大"等诸多学说;司法实践中目前采占有说。然而,司法实践中所采的占有说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各种新型诈骗类犯罪的既遂仍需要具体去认证,刻板地采用占有说明显不足以应对各种新型诈骗类犯罪,因此有必要形成统一认识。通过对诈骗罪本身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分析,以及从法益保护方面来讲,同时结合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认为失控说是诈骗罪既遂认定较为合理的学说,并且对诈骗罪的既遂认定在实务中的运用进行了说明。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各种新型诈骗犯罪层出不穷,对诈骗罪的既遂认定也提出了挑战,对诈骗罪既遂的认定必须落实到实务中。  相似文献   

5.
郭傲 《现代商贸工业》2023,(10):183-18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对毒品犯罪一直采取高压的打击态势,但毒品的数量、吸毒贩毒人员、毒品犯罪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不降反升。自我国确立“严刑禁毒”的刑事政策以来,刑事立法对毒品犯罪先后设置了死刑、量刑时对毒品的含量设置没有明确下限、毒品犯罪的既遂或者未遂形态过于泛化。这一立法模式更是难以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毒品犯罪态势,不论是刑法解释还是补充立法,都有损刑法典的明确性、稳定性、体系性。  相似文献   

6.
孙菲菲 《商》2014,(4):174-174
刑法中的错误问题既会涉及到犯罪的既遂或未遂,又会影响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共同犯罪由于涉案主体多,人员又有分工,共犯中的错误问题则更为复杂,同时这个问题也与共同犯罪的定罪量刑有密切关系,因此对于共同犯罪中错误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商》2015,(18):218-219
本文以李某某抢劫、故意杀人案[1]为视角,对既具有自动性又具有被迫性的放弃重复侵害行为能否认定为犯罪中止进行分析,意图通过一个生动具体案例来展开对犯罪停止形态的讨论,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回归至生活中真实的案情,带着规范意识投目光于生活之中。本文通过对案情客观事实的分析以及与法院判决的角度对比,结合法律规范的理论背景,从行为人意志原因、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法律性质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以求对既具有自动性又具有被迫性的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认定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未遂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也尽力为该争议问题的解决路径提供思路与想法。  相似文献   

8.
强奸罪实施行为的两部分构成,即"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式的行为"与"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出发,分析、解释了强奸罪未遂的特点,并从学术研究及实践操作角度对强奸罪未遂的形态进行了分类。文章同时还对强奸罪的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犯罪中止间的区别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挪用公款罪是一种常见经济类犯罪,对于挪用公款罪的诸多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犯罪形式多元化今天,深入探讨剖析此罪的意义尤为重大.本文以该罪的构成要件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解决在挪用公款罪适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挪用公款罪的既遂标准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6):263-264
在犯罪未遂的问题研究中,犯罪未遂的制度特征是其中重要内容的一部分。意大利理论界在18世纪出现了最早的在犯罪未遂制度,而犯罪未遂制度的处罚制度和概念则是在法国刑法典里第一次记载。到了20世纪的初期,在资产阶级的刑法典中对犯罪未遂制度犯罪进行了广泛的记载。在中国有关犯罪未遂的制度和处罚原则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中国的犯罪未遂相关内容在1997年《刑法典》中出现。  相似文献   

11.
运输毒品罪是司法实践中高发的一种毒品犯罪,其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侵害或威胁。成立运输毒品罪不需要特定目的和认识到毒品的具体种类等"品质",只要主观上明知是毒品即可。不仅直接故意可以构成运输毒品罪,间接故意也可以构成。运输毒品罪的既遂一般以到达目的地说为主,在特殊情况下以起运说为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赵国娜 《商》2014,(31):189-189
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贩卖毒品的行为有抬头之势,而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当中对于贩卖毒品罪的既遂未遂认定均存在不少分歧,或宽或严的认定标准都违背了刑法中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深入探讨贩卖毒品罪的犯罪构成,结合理论界对该罪的各种既遂学说和司法实践中的判罚尺度,试分析贩卖毒品罪的既遂标准以及共犯条件,以期对认定该罪既遂未遂的讨论中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阳东 《消费导刊》2013,(11):198-198
在我国刑法中,对犯罪未遂着手的认定是比较难以判断的。本文作者对我国刑法中有关犯罪未遂着手问题的诸多观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在对犯罪未遂着手认定的潍中应该摆脱过于落后、僵化的固定模式,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4.
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分类,对它的处罚态度也有所不同,这是直接与刑法的基本观念相联系。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刑法立场的对立、不同刑罚目的的选择在未完成形态领域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首先从比较法的角度对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概念、分类以及体系性位置作出综述,然后对中国面对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刑法立场在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领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赵伟莅 《消费导刊》2012,(1):129-130
《刑法修正案(八)》关于行窃之规定引起了学术和实践上的争议。通过对扒窃的概念界定,作者展开分析刑法第264条的表述,进而讨论第264条与第13条的关系,探讨扒窃的既遂标准。  相似文献   

16.
冯云 《商》2015,(3):224
近几年,我国涉烟非法经营罪的案件正在逐年上升,但是在烟草运营的司法认定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特别是在涉烟非法经营罪未遂的认定上。本文通过一个案例提出涉烟非法经营罪的问题所在,提出在该犯罪形态认定上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杨冶文 《商业科技》2011,(11):103-104
司法机关在认定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金额时,为了突出犯罪金额的巨大,往往不顾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一律采取强行鉴定的方式来认定犯罪金额,这是不实事求是的。依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于销售伪劣商品是否进行鉴定,分别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果对于不应该进行鉴定的案件强行鉴定,不仅在法理上也不能成立,而且会造成同样金额的犯罪,对未遂犯的处罚高于对既遂犯处罚的悖论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司法机关在认定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金额时,为了突出犯罪金额的巨大,往往不顾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一律采取强行鉴定的方式来认定犯罪金额,这是不实事求是的。依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于销售伪劣商品是否进行鉴定,分别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果对于不应该进行鉴定的案件强行鉴定,不仅在法理上也不能成立,而且会造成同样金额的犯罪,对未遂犯的处罚高于对既遂犯处罚的悖论结果。  相似文献   

19.
结果加重犯是否存在未遂,存在何种形态的未遂,历来是刑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结合外国刑法理论及国内研究情况,通过分析结果加重犯的未遂问题的诸种观点,并结合中国刑法自身的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结果加重犯的未遂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骏 《商场现代化》2007,(36):268-269
对商业秘密进行刑事保护必须贯彻谦抑原则。应取消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入罪的规定,将违约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予以非犯罪化,取消处罚过失间接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定,在司法实务中应将"造成重大损失"作为犯罪成立条件而非犯罪既遂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