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农村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大幅度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要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制,本文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三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目前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年我国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农业、农村、农民,也关系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健全环境保护的法规和制度,建立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完善农村环境参与制度,并不断加大治理农村环境的经济投入.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问题,多次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建设健全我国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实践证明,农村能源建设是集能源建设、农村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于一体,并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而且能很好地协调农村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能源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作用,有利于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经历四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4.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在制度设计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农民并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中国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都已经具备,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从提高农民收入、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来优化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现状入手,剖析了我国现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原则、立法框架和立法的具体内容等.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破解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一些固有矛盾是建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关键. 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为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破解农村金融难题、促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途径.研究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要从困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矛盾入手,分析农村金融的体制性弊端,并着重从金融覆盖率、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与信用环境等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对解决农村金融固有问题的作用机制,为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环境正义是指在环境领域追求社会正义。本文在环境正义视域下分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并从环境非正义的人与环境、城乡环境及农村代际环境三方面入手,以环境正义的视角提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出台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政策在营造产业融合环境、调动融合主体积极性、激发产业融合路径创新和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政策针对性不强、覆盖面偏窄、与融合主体政策需求有偏差等问题.而部分农业发达国家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长期实践中业已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模式和政策支持经验.鉴于此,文章从财政、金融、税收、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国外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经验进行考察分析,以期为健全完善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9.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是在上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计划指导和行政推动,转向主要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背景、现状分析及战略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背景为切入点,从农村人口数量、农村参保人数及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加快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手段,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议题.随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外部政策环境的日益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已经进入试点阶段.本文首先对国外的农村小额保险现状进行了概述,接着对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看农村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道梅 《全国商情》2010,(7):64-65,7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时至今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和历史,从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的原因,并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提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包含内容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调查分析:200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工进城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本文应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年龄、性别、学历、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问题入手,阐述了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是我国潜在的消费大市场,可作为扩大内需的着眼点,但现阶段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传统的消费观点、农民收入增长迟缓、农村消费环境差、消费信贷难等。因此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此外还要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选准消费贷款项目等。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大量的生产资源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聚集,直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其构建的基本设施及各种服务保障又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策略,有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的农村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蒂伯特模型,从理论和实际上解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所在;并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对社会保障的巨大需求压力;但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消费结构层次低,需要公共财政支农支出的支持和引导。论文从产品"供给""、需求""、价格"三个方面,阐述了财政支出促进农村消费的作用机制。从调节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振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财政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解决农村信息不对称、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其建设模式存在工作机制的连续性缺陷、信用工具的市场性缺陷、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缺陷、信息采集与共享的制度性缺陷.农民合作社市场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农民合作社信用建设是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石.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在设计农民合作社信用建设方案时,应重点解决好信用主体培植、信用市场环境建设、信用工具创造、信用信息采集共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论文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引向,以法制完善为保障,以意识提高为导向的生态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论文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法制完善为保障,以意识提高为导向的生态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