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金融制度是指农村金融具体的组织体系分工、产权和治理模式、行业监管方式等。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政策和操作层面,对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已经明确了方向。但新农村建设中金融制度构架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继续采取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安排无疑是次优的选择。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需要从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现状出发,充分考虑目前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环境条件进行改进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需要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却存在许多不足,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不适应。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金融的要求采取有效对策,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而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缓慢,其存在的制度缺陷对新农村建设融资已形成了很大的制约。为了更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庞大资金的需求,应尽快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以形成新农村建设融资的良好的环境和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服务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作用显著。本文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对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困境试做探析。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农村资金外流,给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秦皇岛市辖四县的专项调查以及对500户农户和200户乡镇企业的重点问卷调查,对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作用显著。本文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对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困境试做探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农村金融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等,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本文从农村金融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和金融的有效支持。本文基于当前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促进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启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与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以支持“三农”为重点,结合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四大金融“支柱”对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资金需要的网状覆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生存环境的特殊生产部门,又是弱质性、需要特殊保护的产业,通过财政、金融等各种政策对农业进行保护和支持已成为国际惯例。在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加强金融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在对农村金融的理论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许圣道  田霖 《金融研究》2008,(7):195-206
金融排斥理论是一门新兴理论。文章介绍了国内外金融排斥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实际,研究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空间差异,并通过建立计数模型,解析影响农村金融排斥的主要因素,提出如何实现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了研究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农村金融为研究对象,以西方金融深化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金融抑制状况,一是农村金融信贷市场存在较高的壁垒,二是农民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非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信贷,三是农村金融组织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本文提出了农村金融深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的关键,而金融支持是农村城镇化的助推器。目前,农村金融供给型和需求型金融抑制并存,不足以支持农村城镇化大规模融资,金融支持效率低下。创新信托产品、完善市政债是解决城镇化的方法,同时央行应加强宏观引导,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补偿机制,指引金融机构重视城镇化中金融的作用,更广范地支持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高质量就业,提高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党中央一系列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下,近年来,吉林省涉农金融产品创新明显增加。吉林省金融创新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规避风险为目的,以普惠制金融为创新取向,以创新带动涉农贷款的增加,以创新增加农户收益。本文通过介绍吉林省金融创新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吉林省农村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深入分析了吉林省白山市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主要做法及其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制约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因素,并对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创新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然而,我国农村金融的组织结构与服务体系并不能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的组织与操作层面仍然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认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应当走出误区,树立产业金融意识,按产业发展规律推进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创新,带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从而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金融业即将对外全面开放的前夕,我们迎来了一个“穷人的银行家”获奖的喜讯:2006年10月13日,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立的格莱明乡村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实践解决了两大困扰金融深化和经济平衡增长的理论问题:一是信贷规模及其绩效是可以与抵押品相脱离的;二是金融资源的投入可以与收入水平相脱离,并成为推动低收入群体脱贫的“原始”推动力。尤努斯推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不需要贷款人抵押,二是银行盈利。正因为不需要抵押,孟加拉的贫穷妇女才能到农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使58%的人现已脱离贫困线;也正因为9年盈利,孟加拉乡村银行的1227个分行才能正常运转,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只有公益与效率的完美结合才能使穷人的脱贫成为可能。尤努斯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模式获得了诺奖的认可,这给我们的有益启迪是多重的:它不仅发现了穷人信用的经济意义,而且给予了诺贝尔和平奖更深刻的社会内涵———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的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时才会成为可能。这个奖项近期之所以在中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其原因之一恰恰是中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正面临严重的金融抑制而导致的贷款难题已经成为政府一个头疼的难题,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病。这也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社会底层贫困群体的脱贫问题已受到更加强烈的关注,而银行业已在这方面展现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面对当前中国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现实,要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破解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金融抑制,平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匹配,加快贫困群体走向富裕之路的步伐,尤努斯的成功实践极具示范效应。本文刊发谌争勇同志的论文,对“三农问题”及其金融支持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并从金融抑制理论角度提供一点可操作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变革大幅度滞后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是一个时期以来社会经济体制当中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而造成的必然结果,这一格局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威胁着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因此,当整体经济转型由“增量调整”进入“存量调整”阶段之后,应当均衡布局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出发,在界定农村金融发展涵义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指标,从规模、效率及结构三个方面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利用VAR模型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规模的扩大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村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和非正规金融规模的扩大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