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1月15日,一些浙商接到了当地政府的电话,要求写一份发言稿,汇报有关自己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海亮集团董事长冯亚丽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按部就班地写了一份报告上去。但是,三天之后,她知道了这份报告的“用途”:向即将来浙江视察的温家宝总理汇报。  相似文献   

2.
轻松职场     
《中国经济快讯》2012,(28):78-78
心情 爸爸和小华一同参观一个摄影展览。一幅名为“上学途中”的照片吸引了他们,拍摄的是一群孩子背着书包嘻嘻哈哈地走着,十分生动。可是小华说:“题目写锚了!”爸爸问:“怎么锚了?”小华说:“应该是‘放学途中’,上学哪有这么开心!”  相似文献   

3.
任利如 《魅力中国》2013,(17):152-152
作文课上老师出了题目,讲了要求,让同学们开始写时,一是一些学生口咬笔杆,双手托腮,木然而坐。教师问他们为什么不写,他们就会面有难色地回答:“没啥可写。”二是有些学生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可是拿来一看“材料一大片,中心看不见。”这是由于学生取材能力差而造成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取材能力呢?我的做法有三。  相似文献   

4.
收到刊物后,我是认真阅读,一般会用7-10天,一篇不漏地全部通读。不少章,我边看边在字里行间写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不少章要“黑色加重”、“红笔圈点”,不是一看而过,更不是看后便扔。  相似文献   

5.
黄呜特别想把“媒体”怎么写他的负面文章原封不动地挂在自己正着手筹备的“晒恶媒网”上。“10年前骂人的话,10年后再去看,没法看。”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皇明)董事长黄呜很坚定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相似文献   

6.
计时人生     
数日前,我到一文友家做客。该君写得一手好文章,时常有大作见诸各大报刊。一番寒暄过后,我表达出了自己的疑惑:“要想写出好文章,除了学会观察生活和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外,您还有什么真经?”对方颔首一笑,只帮我续满茶。我又说:“我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可是时间总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回头一看,啥也没干成。”  相似文献   

7.
两种贫穷     
这是二个人写的。一个写道:一位外商到某一贫困地区考察,目睹一贫困户全家老小吃饭的碗,竟是几只破得不能再破的陶罐,更让他吃惊的是全家连一双筷子也没有,吃饭时都是直接用手抓。他便许诺给这户人家物质的帮助。可是当他走出他们的家门后,又马上改变了主意:他看到这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长着极适合做筷子的竹子。另一个写道:一位领导到一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女工家“送温暖”。这位女工的丈夫早几年病逝,欠下了好多钱,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残疾。女工微薄的薪水养三个人,还要还债。但当领导见到这位女工时,却发现她脸上的笑容就像…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篇寓意深刻,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题目叫《当老师面对自己的“遗像”》。说的是新来的赵老师刚跨进初二年级的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赵兰遗像”几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容对着黑板上的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注视全班同学,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来多个什么字?”当赵老师从学生表情上认定画像是一个叫王小虎的同学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多了个“遗”字,“为什么呢?”赵老师追问。“因为赵老师没有死,所以不是遗像。”“对,回答得好!”赵老师微笑地点头赞许。我从内心佩服这位可敬的赵老师。  相似文献   

9.
何勇  新爱 《东北之窗》2010,(18):41-43
谁能想到一向“富得流油”的温州也缺钱呢?这不是什么冷笑话。而是事实。在许多人印象中,温州游资热衷投机炒作,到处兴风作浪。名声不是太好,可是谁让人家有钱呢?不过。别看温州游资四处招摇.  相似文献   

10.
《发展》2008,(12):158-158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谈判。重庆的文艺界人士邀请他演讲。演讲休息时,有人关切地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你们是否能够战胜蒋介石?”毛泽东略一停顿,很风趣地说:“蒋先生(指蒋介石)的‘蒋’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个‘草头将军’而已。”  相似文献   

11.
九、汪精卫的政权 1.戴笠的克把戏──“缪斌工作” 1944年(昭和19年)7月,小矶内阁作为对重庆的和平试探,开展了所谓“梁斌工作”。 我曾问过张季鸾(政学系领导人,对日问题顾问)道:“是蒋介石已派出梁斌在东京进行和平交涉吗?” 他不以为然地说:“这是戴笠搞的鬼把戏,无所谓吧。” 在香港宋子文之弟宋子良同今井武夫等进行的和平交涉,亦属戴笠的范围,靠不住。我认为他的看法正确。 另外,石原莞尔辞去京都师团长一事,重庆方面亦甚重视。蒋介石曾对张季鸾下达详细调查此间情况,提出报告的命令。 石原反对中日事变,…  相似文献   

12.
旧事尘香     
《今日重庆》2013,(9):94-94
著名作家叶兆言写了三十多年小说,曾说自己“就是一个喜欢编故事的家伙,成天胡思乱想”。直到有一天,因“怀旧是人生难免的一种情绪”,他开始写些非虚构的文字,且写得津津有味,自得其乐。早几年,他的一本《陈旧人物》一推出便博得读者的盛赞,都说文字笔法不俗,值得一读。“既然有人愿意看这样的文字,读者喜欢,能写为什么不写,何乐而不为。”于是,延续《陈旧人物》体例,如今叶兆言推出新著《陈年旧事》,并在书里写道:阅读过去回忆当年,事实真假都在其次,关键是我们愿意相信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真相。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小班化的特点,探索作文教学的路径:教师高度负责,充分备课;重视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多积累词汇;以“说”促“写”,稳步提高说写能力;画写联姻,放飞乐趣,自画自写、看图写、看漫画写、看动画写;源于生活,写生活;模仿经典,学做“作家”。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写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某地一同志从基层调研回来,写一总结报告呈领导。领导发现报告中把“下基层”写成了“吓基层”,纠正道:怎么能把“下基层”的“下”字多写一个口呢?该同志一脸严肃道:现在某些人下基层总带一张嘴巴,作指示,发议论,且大吃大喝,这不是“吓”基层吗?这可能是笑话,但却能反映出少数干部下基层时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习惯     
在“瓜菜代”饿死人的年代,母亲在一个鞋底厂上班,那时我刚上小学。为了多赚点工资,母亲常把“工作”带回家,飞针走线纳鞋底。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饿的前心贴后心,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我径直走到盛饽饽的篮子前说:“妈,我吃点东西。”母亲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空空的篮子,习惯性地用针锥子拔了拔自己前额的发丝,无奈地摇摇头。  相似文献   

16.
邑人 《宁波通讯》2011,(24):58-58
夜里,翻看很多年前写的日记,其中一天,我抄下了这个句子:“人有多悲观看他肯失去多少,人有几许希望看他要得到些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的反贪风暴,让一个个腐败分子过足了上台表演的戏痛。在这些角色中,既有白天晚上各不同的“阴阳”人,也有装疯卖傻的“糊涂”人,还有精通为官之道的“聪明”人。不过,他们最后无一例外地成为“笼中”人。请看── 白天念稿子晚上钻裙子 广东省佛冈县原政法委书记叶广章,庄严地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宣布:严禁领导干部搞“三陪”。就在慷慨激昂报告过的当晚,他就和妓女赵某睡到了一张床上。风流过后,见电视里正播放他白天的讲话,于是得意地对赵说:“你看我讲话多有风度。”赵也就补上一句:“老公,我现在是几陪呀?堂堂县政法…  相似文献   

18.
古书上记载着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说的是郑板桥在当县令时,经常微服私访。有一年春节,他看到一户人家贴了一幅奇怪的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看后微微一笑,令差役取来白米和衣物送去。主人叩头谢恩。有人问其缘由,郑板桥说:“这户人家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只有南北)过年啊”。对于郑板桥这种关心群众疾苦的作法,固然值得赞赏,但更为值得借鉴的却又是他善于摸透贫苦农民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胡姗 《魅力中国》2011,(7):136-136
语文是门交流应用性强的学科,“听、说、读、写”是基本要素,也是循序渐进教学的方法。语言表达的好坏再与学生写作文的水平,看他们是不是能顺利的把自己所想所看表达出来。文章好的文章都是在不断的修改中产生的。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怎样培养小学生初步修改作文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写了一篇作文,让我修改。文中把成语“刻不容缓”误写成了“咳不容缓”,我给她指出了这一错误,可女儿却振振有词:“我们学校附近的一家药店,在门上贴了一张很大的广告画,上面写的就是‘咳不容缓’,我天天看,怎么会错呢。”听着女儿的回答,我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