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企业内部人控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由此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筹资权、投资权、人事权等都掌握在公司的经营者手中即内部人手中,股东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股东利益与经营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如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过度投资、过分的在职消费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股东的长远利益,提高了代理成本。而权利的过分集中又使得“内部人”控制着会计信息的诚信程度,在经营者利益的驱动下势必会制造出诚信程度低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2.
现代公司制度建立在所有与控制分离基础之上,公司的真正出资人——股东,并不实际控制公司,公司的运营完全依靠由“内部人”组成的公司机关完成,而股东的利益又完全依赖于公司运营的绩效。因此,在一般意义上讲,建立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强化股东对公司“内部人”的制约机制,保证公司机关行为理性,对于体现公司制度对股东的终极关怀和充分保障国有股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行“会计委派制”是约束“内部人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内部人控制指的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内部人员)事实上或法律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并利用信息优势和管理便利使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经营决策中充分体现,而且这种控制往往是通过经理人员与职工的共谋来实现的。在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内部人通过侵吞、转移国有资产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会计委派制是对内部人适时有效监督的手段,是所有者获取内部人起初真实信息的有效途径。由于会计委…  相似文献   

4.
一、“内部人控制”产生的途径及原因“内部人控制”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代理问题。“内部人控制”这一概念最初是由青木昌彦先生1995年提出来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指独立于所有者(外部人)的治理人员掌握着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在公司经营中充分体现自身利益甚至与职工“合谋”谋取各自的利益,从而架空所有者的控制与监督的情形。我国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国企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相伴而生的现象。随着改革的深入,“内部人控制”问题呈越演越烈的趋势。其主要途径有:(1)少数经理人员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  相似文献   

5.
小股东退出机制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制是人类对企业组织形式的一项重大发明。自从有了公司,就存在股权结构、股份比例和小股东。资本多数原则无疑确立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控制地位。无论英美法系的一元治理模式,还是大陆法系的二元治理模式,都不可否认地支持并应用大股东控制权概念。然而,控制权又常常使大股东因利益驱动等原因出现管理失效、利益流失、内部人控制、投资决策失误等“病症”,甚至出现违规担保、大股东占用资金、关联交易、以股抵债等恶意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张泓 《特区财会》2001,(12):20-22
从公司制企业的发展规律看,企业的控制权通常掌握在较大的股东和管理者手中。从取得控制的过程看,他们都掌管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掌握着公司的内部信息。人们将这些掌握着公司决策权和控制权的人(包括大股东、董事、监事、经理等)称为“内部人”。而实际上,“内部人”是泛指大股东或经营者。这个概念的实质是指掌握企业内部信息,掌握着企业决策和控制权的人。国企经营者在自己所经营的企业,也是掌握企业内部信息,掌握着企业决策权和控制权,符合“内部人”特征。“内部人控制”是企业经营者利用其“内部人”身份通过与员工共谋取得企业控制权的相当大部分,并以此来侵蚀作为“外部人”股东合法权益。而实际上,我国国企的内部人控制中的内部人员主要是经理人员,而职工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参加公司决策和影响分配。  相似文献   

7.
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手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公司治理中,虽然从理论上讲,所有股东的权利都集中体现在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所以,股东无论大小其地位都应当是平等的。但在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中,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存在股权过度集中、内部人控制严重和小股东的弱势地位等问题,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中像红光实业、  相似文献   

8.
股东、经理和内部审计师利益博弈的结果表明:经理的控制权越大,侵占股东利益的可能性越大;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越严,经理侵占股东利益的可能性越小。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经验证据:若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经理人员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越高,越易造成经理层控制董事会的局面,管理层侵占股东利益就越严重;内部审计监督越强,越有利于抑制管理层的利益侵占行为。国有企业由于内部人控制现象更为突出,监督不力,管理者对股东的利益侵占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
所谓“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inner member control),是指在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企业经理人员事实上或法律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上个世纪经济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有过一阵子颇为热闹的讨论。讨论的结果,形成了这样一种“主流观点”——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它有损于股东的长远利益,也有损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内部人控制”情形应当努力去避免。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内部人控制”并不等于“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欧美一些国家的企业所谓“内部人控制”的许多案例,就不存在损害股东和企业长期利益的问题。不过,这种看法,也首先认同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内部人控制”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企业“内部人控制”有没有这一点上,既有的理论观点是没有分歧的。由此来看,“内部人控制”是种真实可信的存在,它当然可以也应当成为理论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理论界在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中大量使用“内部人控制”命题的问题作了分析。并且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并不存在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等所分析“内部人控制”问题,人们所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实际上是我国国有资产的“代理人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面临许多公司财务治理问题。企业财权配置不合理,会严重损害股东的利益,同时导致公司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财权配置的合理与否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对财务治理体系各个部分均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控股股东为何偏爱企业集团——以鸿仪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国内外,凡是存在控股股东攫取利益行为的公司,都与企业集团密不可分。集团形式不仅加强了控股股东对所属上市公司的控制,隐匿了控制人身份,而且,为控股股东实施地下“掏空”行为提供了较好的便利条件。文章以鸿仪系为例,具体分析了控股股东是如何加强上市公司控制和逃避市场监管,从而有效地实施利益攫取行为的。  相似文献   

14.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法人治理结构的涵义主要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和相应的聘选、激励与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等内容。法人治理的目标应该是促使公司经理行为与公司利益、公司股东利益相一致;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管与平衡机制。目前,我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以及许多非上市公司都成立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但是由于我国正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法人治理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有:国有股权控制权不明确,没有明确谁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谁作为国有股的代表行使权力,形成国有股权虚置;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在董事会成员中以执行董事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独立董事,难发挥制衡作用;董事会功能和程序不够规范,董事缺乏诚信义务,未能勤勉尽责,对董事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功能,经理层缺乏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还有如大量国有...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维 《现代企业》2007,(12):17-18
一、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根据当代企业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出资人如何激励或约束经理人员,使其尽可能地努力经营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代理成本、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财务总监委派制是企业所有者凭借其身份向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一种财务监督管理制度。我国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直接原因是转轨经济中会计秩序混乱,造假现象严重,会计信息严重失和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根本原因是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缺位”、“监督者虚位”,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扭曲,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利益驱动下会计监督权力失衡。因此,从本质上讲财务总监委派制是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经济秩序混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向国有企业派出国有资产人格化代表并据以从内部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有企业的现存治理结构可以概括为“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而且与其他转轨经济国家(俄罗斯、东欧各国)中常见的“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不同,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主要是“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这种“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局面是伴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而逐渐形成的,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也必然是多方面的。有关人士对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形成过程曾作过如下描述:“在国家所有者(代表)还没有进入企业并在企业内行使所有者职能的情况下,对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国有控股公司的根本特征就是在产权上实现了财产所有权与法人实体。相适应支配权的分离,资本的最终所有权属于出资者股东,公司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于这种产权关系,国有控股公司必然出现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因而在代理行为中,当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有可能造成对委托人利益的损害,这就是国有控股公司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引言 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指内部人控制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发展,严重背离了社会最优化目标.主要表现为经理层的短期行为,过分的在职消费,损害股东利益.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博弈,并对如何防止内部人控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上市公司亏损的因素分析 1.上市公司亏损的制度因素分析。 (1)国有股东缺位。我国国有资产的委托经营链为:政府-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实际上处于国有股权代理人的控制下。由于国有资产的“非己性”。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东(资产管理公司)能否真正关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便不得而知,这样就难以真正发挥其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经理的监督和激励作用,上市公司经营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去真正关心企业的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