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建 《经济研究导刊》2014,(17):58-59,98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而循环经济作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简要介绍循环经济的原则、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和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我国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对促进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芳  王超 《经济导刊》2011,(10):49-50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分析 第一,资源的相对匮乏决定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我国战略性资源水、煤、电、油、气和矿产等严重不足。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另一方面,资源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以农业循环经济为方向,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宋东风 《技术经济》2006,25(4):19-19,16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模式的必然选择。本文试从循环经济的本质出发,借鉴国际循环经济模式,对我国经循环经济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有很大区别。本文在比较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业务流程异同的基础上,运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提出了设计改进意见,以使其满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姚伟龙 《技术经济》2006,25(2):19-20
本文首先分析在中国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提出循环经济应该具有的教育培养模式,最后对如何在中国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艳春  孙国锋  刘静 《生产力研究》2006,(6):182-183,194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产品低附加值的工业生产方式局限性,归根到底是由传统经济的工业生产方式,即“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生产模式造成的。超越这种工业生产方式局限,必须把建设循环经济纳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进程中,树立循环经济理念,确定新型的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循环经济的目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目前,又在上海举办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会上政府高层和学者就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新的论点和建议。他们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应予以重视和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一系列影响人类生活和日益突现的环境问题。传统发展观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率的最大化,而很少考虑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问题,其结果是人民福利水平下降,经济发展难以继续维持。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高消耗、  相似文献   

10.
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措施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同玉 《经济师》2004,(3):83-84
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 ,已经严重影响并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当前的经济已经从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演进 ,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环境 ,文章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措施 ,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 3R原则 ,即Reckoning(算账 )、Readjust(调整 )及Reconstruct(重构 ) ,对当前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互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认识循环经济的范畴和层次,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若干障碍和误区,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中认识到,大力发展资源和环境中介组织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运行的。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就是研究箕客观运行规律。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大体分物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区域科学理论等四个方面。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蜜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及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理念不仅被纳入我国重大战略性的决策体系之内,同时还作为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此,本文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人们对循环经济越来越关注,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选择,并且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在简要介绍循环经济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入手,探讨了循环经济概念的渊源,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并且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最后提供了推进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加大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和体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理论和科技等八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世界推行清洁生产。之后的绿色消费、绿色GDP、节约型社会等概念都是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上发展起来的。本文分别对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归纳出各自的影响因素,并对两种经济模式下企业的利润进行比较,从而分析企业的选择行为.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循环经济概念界定及内涵要求。循环经济是当今时代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产业革命。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牧童经济”,是由“自然资源→产品、用品→废物排放”线性流程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依靠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从而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人类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在这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而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一一再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的原理是什么?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环行经济。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是“减量、再用、循环”(即3R),其中减量是在输入端采用的方法,旨在减少投入;再用是在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目的是提高利用效率;循环则是输出端采用的方法,通过把废物再循环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