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积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较多误区,文章由此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3.
浅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全新理念,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大学生思想的工作,同样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重新审视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伟大创新:一是社会发展理论的新突破;二是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三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四是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成果;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作出了科学总结,又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它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它把我们对政党性质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和高度,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更为强烈的时代意义;"三个代表"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的新境界,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概括和阐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三个代表"思想为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伟大纲领.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但它们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因此,就着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进行一定的探讨,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对当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进行科学的界定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学说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的本质学说的四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该学说的理论内涵,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建设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平潭综合实验区具有独特的对台优势,其发展创新活动必须贯穿在人的本质与两岸和平统一的思维中,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保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差异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条件.  相似文献   

10.
每一种理论的创新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更需要包容并蓄,把其他社会制度中一切好的东西好的做法学过来,把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实为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东西彻底摒弃掉。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主义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科学成果,从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可看出这种“结合”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胜利和成就,根本原因是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践经验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得好,党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就顺利发展;结合得不好,党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就受挫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这一历史"的探索成为学界垂注的问题域.我们遵循历史一逻辑的研究轨迹,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并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剖析中国化的应然诉求,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就存在着一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国情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6.
“还原论”的超越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的哲学教科书习惯于按照“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范畴,结果把精神现象这种复杂的运动形式简单化,抽空了人类意识的丰富内容,而且很容易坠入庸俗唯物主义。当代科学发展及其引导的思维方式变革,宣告了“还原论”的不合理性,启发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革命的辩证法、科学的实践观超越了“还原论”,它和当代科学思维方式并行不悖。按照当代科学思维方式,坚持对意识范畴唯物、辩证、实践的理解,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观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过程、运动、实践、创新、追求和奋斗;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党的领导和亿万人民的奋斗相统一、曲折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因素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党的坚强有力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态度、遵循理论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其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走向城乡融合.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我国城乡对立、促进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总结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就是要运用它来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现状及问题,以指导我国城乡统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没有单独论述美学,但在《手稿》中表露了他的“人的目的论”,而美学正是建构“人的目的论”的途径之一。对于马克思来说,审美是被当作人的本质力量来考察的,这对以往美学的迷失是一种矫正。人作为目的的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单向度的人”和“新感性”建构中得到了传承。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在未来社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设想,成为马克思留给后人的历史之迷。笔者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通过分析其早年的“劳动异化理论”认为:“个人所有制”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的真实体现。“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指社会财富由私有制条件下的剥削被剥削的“现状”向“应当”由劳动者自己享有的现实“回归”,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