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农民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祥来 《生产力研究》2004,(3):43-44,183
城镇化与农民增收是一致的。当前我国城镇化存在将城镇化理解为城镇建设过程 ,政府推动替代市场机制 ,各自为阵 ,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发展规划等误区。现行的农地制度、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是导致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利的主要因素。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选择循序渐进的多元城镇化推进战略 ,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山区农村空心化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尤以城乡差异较大的山区为最。通过对重庆武陵山区进行实地调研,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发现重庆武陵山区农村空心化现象是由于城市化发展迅速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民购买能力增强与现行规划管理调控手段乏力等因素发展不协调引起的。这必然对农村的土地资源、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鉴于此,提出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开发,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开展农村用地规划,加强政府对农村住宅用地的管理等相关措施,以促使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人口流动等方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摆上了突出位置,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能否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关键。如何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谈几点浅见:一、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抉择针对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农业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农业生产经营科技操作、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等方面信息网络化工程。农业信息化在推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实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农业信息化的服务范围、服务职能、意义、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要求、农业信息化开发进程、实施成效、服务差距以及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举措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状况所作出的一项英明决策,是我国农村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已由原来的农业支援工业转移到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上来,更加突出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地位。综合开发作为国家一项长期的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综合配套能力已广泛被农村广大农民所企盼和接受,理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为例,就农业综合开发如何支持新…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做为国家一项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着全球经济的竞争与挑战,因此认清形势、调整政策、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和对农村中介组织的扶持,加快农村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加快调整步伐使全市的现有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邵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在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实际、注重长远、注重效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水利、农业、林业措施;争取财政、整合部门资金规模开发,成效显著,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村庄的状况综合反映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状况.我国村庄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会很快、很彻底地解决,为此村庄建设进程中特别需要注重制订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认真听取农民意见.在村庄建设进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更须正视村庄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性对策.着力解决村庄建设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之后,如何客观地分析农村三农的新情况,分析农民观念的新变化,科学地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是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就加强农村三农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旨在促进农业发展,改变农村落后、农民生活贫穷的状况,不断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机化则是重中之重,且占有主体地位和龙头作用。在市场农业加快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是实现农村经济腾飞的一项战略措施。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下农机化事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所有制由原来国家、集体所有转向国家、集体、农民个人三者一齐上的局面,出现了一批户办、联户办的农机化经营实体。农机化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农民认识到发…  相似文献   

12.
宫希魁 《经济学家》2003,(3):120-121
确定中国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它单元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农民的状况只能得到局部的改善和短期的好转,传统的农业社会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之中,从而阻碍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新乡农业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是在农业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产生的生产转型,是推进和维护农业生产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在当前形势下,为加快新乡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需要,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因此,应从制度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建设、科技兴农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新乡生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忠和 《经济视角》2006,(10):47-4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选择。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加大农业改造和农村建设的力度,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趋向。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必须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只有生产发展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才有条件,改变农村的面貌才有坚实基础。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必须采取“跳出农业抓农业”…  相似文献   

15.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是稳定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在坚持执政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要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与“西部大开发”一起东西互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战略。具有高瞻远瞩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落脚点。但面对中国70.8%的人仍然以农为生、58.2%的人还住居在农村的局面,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与历史重任?该文认为无外乎三个层面:农业·农村·农民,也即三大战略转换:一是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二是农村社会形态的转型;三是农民身份的转换。但这三大战略的转换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只有夯实这一经济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农业农村发展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科学总结,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明确了推进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途径;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胡锦涛的农业农村发展思想,对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协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又一次处在了历史的关节点上."三农"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局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国现代化进程.就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战略抉择,并将其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毫无疑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希望在改革.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落脚点.但面对中国70.8%的人仍然以农为生、58.2%的人还住居在农村的局面,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与历史重任?该文认为无外乎三个层面农业·农村·农民,也即三大战略转换一是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二是农村社会形态的转型;三是农民身份的转换.但这三大战略的转换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只有夯实这一经济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普遍把促进和维护农业及粮食生产长期稳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在中国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唯一的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就被赋予支持粮食收购的重要任务,在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农民“打白条”和“卖粮难”问题。结合中国粮食发展情况及农发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历程,在分析农发行开展粮食信贷业务重大意义基础上,提出农发行支持粮食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