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振中 《经济纵横》2021,(10):59-69
近年来,如何推进产业向东西部地区转移、避免过快过多向外转移,进而形成国内大循环格局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本文围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供应链协同组织关系增强中西部地区对制造业吸引力的路径机制,对中西部地区8个地级市、11个大行业、24家企业进行案例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缩短产品或原材料空间距离、提供专业平台服务、增强服务可获性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通过提升服务效率、集聚服务配套、深度融合制造业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提升制造业效率;通过发挥关键环节供应链核心带动作用、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配合区域互济互补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增强制造业粘性;这三种方式都增加了中西部地区对制造业的吸引力.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还有较大短板和困难,如存在重转入制造企业要素配套而轻生产性服务配套供给、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育环境有缺陷、生产性服务业与转移制造业不适配、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推进制造业转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机制和加大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北京在进入服务经济、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之后,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在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与其他产业形成全面的产业融合。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北京产业融合和产业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北京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自我增强效应。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使用较为均衡,服务业自身初步形成了产业互动关联网络体系。制造业通过投入产出关联与服务业具有一定的融合互动程度,但层次水平有待提高。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进一步促进北京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一,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互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以服务业自增强,促进服务业体系升级。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助推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二者协同集聚更是实现融合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利用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非线性特征,当前阶段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绿色发展之间也具有倒U形特征,中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加速技术创新间接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政府经济竞争对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创新竞争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提升产业协同集聚质量、促进制造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已成为影响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和要素密集、地理聚集、价值增值等特性,决定了通过影响企业的创新、制造业生产率、产业集群竞争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区制造业的需求、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的支持、地区政策的推动,因此要在从地区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互动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产业关联与产业互动角度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机理模型。运用2003-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区位熵指标的测算拟合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相关程度,然后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二者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关系和互动关系,应充分运用二者的互动机理确立产业结构的转型战略,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发展,调整和优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6.
王鹏  李军花 《产经评论》2020,11(2):17-33
城市群经济在我国经济版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成为创新扩散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分布与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及城市群形成创新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从产业互动外部性与产业集聚外部性角度切入,将城市群作为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利用2003-2016年我国七大城市群1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集聚及相对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进而探讨这种影响在城市群之间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1)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某一城市创新力受当地和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水平的影响。(2)就全国整体而言,对城市创新力有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相对多样化集聚而非相对专业化集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形成动态比较优势来实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程度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群内城市创新产生显著的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维双  李腾飞 《经济师》2013,(11):193-195
文章对辽宁省产业升级现状与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采用辽宁省各地区2001-2011年面板数据分析了产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产业升级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形成,产业升级越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越高。最后,对现阶段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空间布局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陕西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通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两个产业的关联和互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大,而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小;陕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陕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因此,陕西省应该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促进两个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关系,发现西部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依赖作用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一定的间接依赖作用,西部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拉动作用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受到制造业的需求引力过小.通过构建VAR模型,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检验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长期互动,但互动发展程度较低,目前二者处于产业内部循环发展阶段,且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内价值链构建与区域产业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煜  杨晓 《经济纵横》2012,(3):41-44
目前,我国区域产业二元化发展的特征十分突出。因此,构建国内价值链,建立区域产业互动机制对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产业内、多元化区域分工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价值链构建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优势有限,规模经济劣势明显,国内价值链构建面临多重竞争压力,国内价值链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等。因此,应采取培育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培育本土主导企业国内价值链构建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推动国内价值链构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分工条件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本文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剖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从调整三次产业分类、强化市场竞争、培育需求市场、提升产业关联度、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文章系统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分类,在此基础上,基于产业视角,从互动需求、分工与价值链和产业关联三个层面,综述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机理。基于空间视角,从产业集聚、协同定位等层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协同集聚关系。基于创新视角,从价值链延伸以及产业层面的知识互动,综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互创新。基于生态学视角,综述了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最后,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研究的未来方向及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大量的外商投资涌入中国,提高外资利用质量使之更好服务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成为研究热点.而生产性服务业以其高聚集、高成长、高辐射的特点迅速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产业互动和系统观的研究视角,构建系统科学的外商投资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的三维研究框架,通过中国22个省市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等实证方法分析和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为我国外商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乃至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相关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产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总体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存在显著但非对称的双向互动关系,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推动作用;(2)分地区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呈现出从东部向中部再到西部的阶梯型衰减趋势;(3)分行业来看,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双向互动主要发生在金融业,而其它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尚只有单向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我国2005-2015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对各省市技术创新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强度不均衡特征明显,且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双向互动促进效应,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空间挤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交互效应不显著。因此,应充分考虑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效应和空间效应,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立足于空间体系,增强区域技术创新交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服装产业园区的发展实际,构建了包括劳动力子系统、服装制造业子系统、园区政策子系统、园区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子系统和园区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子系统5个子系统的服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指出园区生产性服务业的3种发展模式——资本引导模式、技术引导模式和知识引导模式。以兴城泳装产业园区为例,对其2012—202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仿真期内该园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各项指标呈增长态势,但各指标的发展趋势和增长幅度存在一定差异。指出兴城泳装产业园区未来应以技术引导模式作为园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消费性和公共性三类,进而分析了三种类型服务业性质与集聚特征。通过对我国省域层面此三种服务业的集聚度计算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消费性服务业次之,公共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低。从服务业的省际分布状况来看,几乎所有的服务行业在东部地区都有集聚,中西部地区仅有个别生产性和公共性服务业的聚集。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水平有密切关系,公共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仅取决于人口的分布状况,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口分布比较敏感。最后,从促进服务与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中西部发展的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低技能劳动力流向东部,延续了东部继续靠引进技术、从事附加值较低产业的生产方式。这种发展模式对服务业需求较低,进一步制约了城乡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加大对中西部核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在低端产业对东部的竞争基础,促使东部通过技术开发向附加值更高产业转变。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需求,长期将为中西部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9.
基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分析,归纳了演进过程的4个阶段,即分化发展阶段、关联发展阶段、互动发展阶段以及融合发展阶段,并基于自组织理论提出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过程模型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发展4个阶段的演进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的自组织过程,进而揭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趋势,并归纳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20.
知识和创新溢出存在空间壁垒,高速铁路能打破区域空间阻隔,缩小时空距离,促进以知识和创新为显著特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构建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从区域层面和细分产业层面研究高速铁路建设对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速铁路建设与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影响不够显著,但对中西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起显著促进作用。这表明,高速铁路修建改善了区域投资环境,打破了区域阻隔,有助于增进知识溢出效应、加速要素流动,对中西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证实在中西部地区建设高速路具有正确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