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一、可持续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最早出现就是与农业有关的.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议会通过"可持续性农业研究教育法","可持续性农业"首次作为农业的发展方向被提了出来.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明天>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人类走向未来的共同发展道路,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表现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布局。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根据山西省晋南四县不同资源环境表现,研究探讨县域发展定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布局以及特色农产品发展,提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周边的环境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毁坏。为还地球与人类一个美好家园,实行低碳发展势在必行。如今各国领导人最关心、关注和迫切希望找到解决方法的一个议题是如何在谋求农业经济健康、高速、长期发展的同时,探索出减少农业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的方法。低碳时代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是发展创新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在农业发展方式上强调能源消耗少、废物排放少的发展。一、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低碳时代下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4.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尽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径不同,但农业装备工业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产品市场化、土地经营规模化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旅游即付出金钱就要得到最大回报所表现出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是坚持还是摒弃?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在此趋势下逐渐形成第三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其概念和内涵迅速普及到全球,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本文通过介绍生态旅游及其发展背景,提出关于在农村建设生态旅游的构想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够较好地对生态环境问题做出响应的建筑通常被称为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是全方位、立体的、高科技的环保工程,以科技作为发展动力,追求环保、健康、智能化,实现人和环境的共生.我们可以将绿色建筑形象地描述为"环保+节能+健康+高效+智能"的建筑.当然,作为时代的新鲜产物,绿色建筑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要求和标准也会越来越高.绿色建筑的设计涉及到隔热、保温、遮阳、能源措施等方方面面,本文着重对遮阳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是根据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气象条件,即病虫害生理气象指标,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诊断及预测某一时段的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发展适应程度的一种农业气象预报.它是一种环境气象条件预报.并不预报病虫害是否发生发展.其中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是将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发展适宜程度划分成若干级别.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是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这种增长方式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线流动的线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是实施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WTO《农业协议》的影响.该协议以实现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为目标,它的生效将导致世界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开放、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规则等方面发生显著的变化,对世界农产品市场以及国际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将不可避免地传递到已经开始且越来越国际化的我国农业.二是今后我国在受WTO《农业协议》约束的同时,也要履行加入WTO过程中在农业问题上所作的承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对自身的经济发展行为加强管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里程碑.进入21世纪后,这次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发展的目标和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政策.标准化工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了加强环境管理、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其中,ISO 14000系列标准的贯彻与实施至关重要.本期讲座将介绍该系列标准的背景与构成,以及ISO 14001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1.
(接上期) (二)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体系 一是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根据我国目前农村的实际与农业科技的特殊背景,区别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根据科技和经济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产业化和提高整体效率的要求,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重组为基础公益类、科技服务类和技术开发类三大类.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也发展迅速,并越来越成为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的挑战,加快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无疑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和必然的战略选择.因此,研究和探索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推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业财政支持政策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有效手段。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全面融入世界农业体系,直接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约束,接受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考验。作为政府对农业支持的财政部门,面临着对农业支持政策重新调整的迫切要求。应对入世,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世贸组织农业协议规则,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围绕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发布了《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安全要求》、《无公害畜禽肉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等8项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农产品安全要求的,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另一类是关于产地环境要求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不同,因此,这一类标准是推荐性的。以前,我国的农业是短缺型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业,农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应对入世挑战的主要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经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对我国的农业来讲,如果我们选择了正确的对策,这一重大的经济制度变革将会成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我们的应对措施不力,将对农业形成极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选择正确的WTO应对对策,并且尽早予以实施,是我国农业目前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所谓正确的WTO应对对策,目前主要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业保护、改善农业发展环境、重视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强农业宏观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6.
对文化这个慨念,在不同环境、不同对象,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就经济方面而言,在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里,既把文化看成是一系列的活动,如文化产业,又把文化看做是一系列的态度、实践和信念等.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也在急剧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以及越来越频繁的各类自然灾害.在我国特别体现在雾霾天气的持续大规模出现.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世界各国先后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的高要求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活跃的经济体正在积极促进自身经济转型.实施各项政策,力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环境破坏降到最小化.本文以雾霾天气为出发点,研究个人提升低碳素养的重要性,在低碳经济下所能创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被审计单位农业资源环境会计披露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验证,是披露其农业资源环境状况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特殊审计,  相似文献   

19.
<正> 中美协议签订之后,我国加入WTO的前景已基本明朗,重新确定农业发展战略对于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和贸易国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中国农业是否需要保护,如何保护?成为当前争论的焦点。现将不同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农业景观与观赏性景观不同,它是一种集生产、生活、生态、审美于一体的集成性景观.这种景观对于缓解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农业景观的发展历史、价值意义的探讨,以期为农业景观介入都市建设提供一种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