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营林生产水平,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在营林生产过程中,部分企业尚未关注林业生态的问题,难以实现林业生产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并对生态产生了危害。简析了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阐述了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对营林生产的意义,并提出了保障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效推动了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营林生产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分析了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旨在提高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与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浅论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我国林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状况都很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林业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列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社会重视,林业工作者身上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东阳市以生态文明理念建设防护林,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起一道绿色的屏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从林业资源入手,建设生态林业,推广林业技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新型林业技术,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以为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文章简介了生态足迹理论与应用研究概况,从林产品的生态足迹计算研究、林业领域生态足迹应用研究和林业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3个方面详述了生态足迹在林业行业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林业生态足迹未来的研究趋势。这对于明确生态足迹的林业应用状况、了解未来走向和指导研究实践进而推动生态足迹理论在林业行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是全国六大重点林业工程之一,直接涉及到生存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列工程,也是深受农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的民心工程。辽宁省风沙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于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为中部城市群建造绿色屏障,保障国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全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聪 《农家之友》2009,(6):72-73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对林业的主导需要,林业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从事维护国土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行业,其中纵深防护林工程建设在生态恢复和提高生态林经济效益中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所接受。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准则。同样,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在指导着世界各国发展现代林业。森林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森林资源的增减变化直接影响和反映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恶化,直接关系到林产品的供给和林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林业既是以森林资源为经营对象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是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使命的重要公益事业。政府必须从构筑国家生态安全体系,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支持。但林业的多功能性要求必须依靠社会的多元投入来办林业.并且单靠国家财力已经很难满足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我们从河北省林业发展的实践出发。探索林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加快社会办林业的进程,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康志雄 《浙江林业》2009,(10):32-34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再次确立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为我省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发挥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构筑森林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凸显林业在我省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推进“森林浙江”建设。  相似文献   

12.
郭平 《山西农经》2014,(6):25-26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目标,林业建设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为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营林建设,保证造林质量,充分的遵循科学发展观及生态规律,林业的建设归根结底就是提高森林资源的覆盖面积,并保证林木的生长质量,对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最终会造成森林贮备面积减少,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将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森林资源的管理两方面内容综合分析。并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及森林资源应如何保护详细介绍,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更应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营林模式,以促进林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林业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林业的发展在有效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渐突出;而林业上市公司是林业发展的排头兵与中间力量。目前,沪、深股市现有三家林业上市公司,它们是永安林业、吉林森工、景谷林业,分别位于福建、吉林、云南三省。虽然三公司所处地域不一、经营方向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是由林木种植的单一原材料供销企业,逐步介入原材料加工而形成林木生产、人造板及木饰品生产以及林产化工等综合性的林业企业。伴随着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三家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4.
陈卫洪  漆雁斌 《林业经济》2012,(11):98-101,121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喀斯特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着重要的作用。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面广,尤其在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分布,贫困人口多、程度深,森林资源富集与贫困集中度之间的矛盾突出。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了贵州喀斯特贫困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并据此提出加强生态建设、开发林业产业、增加林农补贴等建议,以期促进贵州喀斯特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林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加快林业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林业县之一的贵州省锦屏县,自1990年以来,通过对集体林区进行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集体林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做法,对于各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快林业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7月下旬召开的全国林业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林业进入了历史性转变的新阶段,作为全国重点林区、国家林业局惟一直属的企业——大兴安岭林业集团,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决定》和会议的精神,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保生态、促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发展战略,为大兴安岭乃至全省、全国生态体系建设和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价值。林业在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始终处于“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从事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行业。在当今社会,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环境建设中居首要的位置,因此,作为与此相关的林业核算体系也显得尤为重要。从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将执行2006年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行业会计制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对规范林业企业会计核算,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19.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从事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行业。在当今社会,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环境建设中居首要的位置,因此,作为与此相关的林业核算体系也显得尤为重要。从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将执行2006年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行业会计制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对规范林业企业会计核算,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20.
刘建超 《山西农经》2022,(6):122-12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愈加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森林资源作为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保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林业生态,有利于避免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质量,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科技进步。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相对缺乏,城镇化进程使绿地面积不断减少。为倡导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理念,相关部门和企业应高度重视林业经济的长久发展,做到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并重,避免出现因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的情况。文章以甘肃省为例,对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作出探析,以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