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法研究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普惠金融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大多数省份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或中度协调,两个系统的协调状态主要表现为普惠金融相对滞后;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地区相对差异和地区绝对差异都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推进而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
杨军  罗琳 《金融纵横》2012,(1):49-52
本文对生物医药行业前景及区域分布特征、特别是该产业空间演变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产业空间演变发展中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做了评述。文章最后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产业转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实现商业银行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申银万国行业分类标准,采用2013-2017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为样本,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内源融资三种融资方式的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效率的评价体系,测算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效率水平。结果表明:处于不同融资方式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融资效率水平较低,综合技术融资效率水平达到最优状态的企业数量比例在4.2%~13%之间;三种融资方式的综合融资效率水平从高至低排列顺序为: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基于Malmquist指数来看,三种融资方式的DEA-Malmquist指数均值均小于1 ,表明三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从DEA-Malmquist指数的各分解指数来看,三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水平较低,都受纯技术效率水平下降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5—2022年我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模糊物元模型、泰尔指数(Theil)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乡村产业投融资的效果和区域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空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乡村产业投融资效果良好,但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天津、北京、河北、山西与上海5个省域投融资效果最显著,青海、甘肃、陕西、宁夏与新疆地区投融资效果较为落后。此外,乡村产业投融资在不同指标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大部分省份的乡村产业投融资水平受到周边省份的影响,呈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整体格局相对稳定。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发挥龙头省市的带动作用,提高乡村产业投融资效率;二是深入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拓宽乡村产业投融资渠道;三是完善乡村产业投融资风险防控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中国31个省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位熵和Moran''s I指数的测算,考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状况。结果显示: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体上呈现较高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别是在中国东部地区表现显著,且其产业集聚的空间差异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信息技术应用等因素的影响。鉴此,建议开拓网络经济新空间,推动“互联网+”、发展信息技术新优势及深化信息体制改革等,以促进其产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讨论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并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运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促进作用相差无几。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同,在促进农村地区产业融合方面也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最大。在作用机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减少传统的金融排斥和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测度的各省份农村产业融合指数和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技术创新和创业活跃度视角检验了数字经济助推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效应和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创业活跃度,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南方地区的数字经济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高经济发展水平、高教育水平地区的数字经济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8-2019年中国各省份财险和寿险月度经营数据,使用TENET风险模型构建了省份间承保风险的空间溢出网络,量化了各省份承保风险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回归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各省份承保风险空间关联性相对较低,省份间传染极低,不太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各省份蕴含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从东部向西部递减的特征.样本期内,财险业承保风险的空间溢出总量基本稳定,寿险业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各省份风险状况及保险资金运用是导致差异的关键因素,监管可据此施策.  相似文献   

9.
从绿色生产、绿色治理和绿色环境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将基尼系数客观赋权法与突变级数法相结合,以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对2013年中国绿色发展竞争力空间分异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各省份绿色发展的突破瓶颈.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绿色发展能力呈现显著的东强西弱的空间差异特征;不同省份绿色发展障碍因素有所差异,应该根据各省份具体情况,实施差异化绿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中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物联网产业统计口径,结合物联网产业链结构的特征,设计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以14家物联网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考量中国18个主要城市2009~2011年物联网产业水平。结果显示:整体上,中国物联网产业水平呈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城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不同。  相似文献   

11.
摘要:根据吸纳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我国2007—2010年31个省市21个指标的124组样本数据,采用投影寻踪分类技术对各地区吸纳就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排序和分类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广东吸纳就业能力最强,广东和江苏为第1类地区,山东、浙江和上海为第1I类地区,中西部绝大部分省市属于第1V或V类地区;2007—2010年期间,所有省市吸纳就业能力都是增强的,但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地区经济实力对吸纳就业能力影响最大,其次是投资水平;在21个指标中,货物进出口总额、地区GDP等权重大于0.2433的10个指标最重要,占总权重的71.5%,地区GDP增长率和第三产业GDP比重是逆向指标。实证结果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情况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利用31省市2005~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金融产业存在不断增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邻接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具有溢出效应;资源禀赋能部分解释中国金融产业区域集聚,在控制新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下,资源禀赋因素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新经济地理变量和产业政策变量对金融集聚有正的促进作用;中国金融产业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指数合成法计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5年的科技金融发展综合指数,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沿海地带"高高"集聚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低低"集聚的特征;科技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权法测算我国2004-2017年30个省市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滞后(SAR)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变化二者上升幅度明显,差异有所改善;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二者在经济发达地区有高—高集聚现象,在经济欠发地区有低—低集聚现象;科技金融对全国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对经济发达地区正向空间效应更为显著,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水平对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6月2日,韩国央行发布了《中国企业负债增加前景及风险评价》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我国企业负债增加的背景及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通过对企业负债不良化的可能性、企业信用风险转移到政府的可能性及我国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负债不良导致我国金融不稳定性发生的可能性很低,但即便如此,从中长期来看,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债务增加风险,保障企业能够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78-2017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构建多个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并使用多种回归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是否呈现缩小态势,即金融发展是否具有显著的收敛特征。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金融发展增长率与金融发展水平初始值之间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省际之间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呈现明显的递减态势;从东部和非东部地区层面来看,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绝对收敛特征和一定程度的条件收敛特征。本文建议,一是逐步调整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加快金融发展的收敛进度,实现金融均衡发展;二是根据各地区发展需要,选择适宜的金融业态进行有差异、有特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全国18个省(市)的县域企业调查数据,从县域企业资金需求及借贷情况、贷款用途及贷款来源、其他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对县域企业金融需求进行分析,认为不同地区、规模和行业的县域企业金融需求具有较大差异,需要充分考虑县域企业金融需求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规模和行业县域企业金融需求特点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全国18个省(市)的县域企业调查数据,从县域企业资金需求及借贷情况、贷款用途、贷款来源和其他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地区、规模和行业的县域企业金融需求具有较大差异.需要充分考虑其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规模和行业的县域企业金融需求特点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内蒙古零售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零售业之间的竞争开始步入白热化阶段.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零售店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研究认为,动态能力能集中体现零售店的核心竞争力.本次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反映内蒙古零售主流业态的动态能力状况.为全面了解内蒙古零售主流业态的动态能力状况,研究主要探讨了人们对自己周边零售店的总体评价水平、内蒙古零售主流业态动态能力的主要测量指标和内蒙古零售主流业态的动态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