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温州城市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城市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城市化机制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文章首先对城市化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将城市化机制划分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运行机制和城市化利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温州城市化的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温州城市化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时间纵向上可划分为起步、腾飞和成熟三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本文重点从城市化驱动力量、城市化形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城市体系和城乡关系等方面概括阐述了分阶段城市化规律,并由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出发,对当前贵州省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进行分析,尔后进一步提出加快贵州城市化进程的对策.在遵循城市化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贵州城市化进程,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工业化与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城乡差距的缩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新特征——兼评梯度推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布局的规模、类型、划分与调整,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与不同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布局呈现出不同的格局与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在不断改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因而深入探讨现阶段中国区域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叶滢  杨梅玲  章定富 《经济地理》2003,23(6):777-781,78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设计的城乡划分标准,用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组统计数据,城市、县城、市县以下建制镇三个层次,分析了江西省人口城市化南北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提出了促进江西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区域类型低碳经济行为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各区域密切合作,不同区域类型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异质性。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基础,以区域内人均CDP和人均碳排放两变量的关系为依据,将经济区域划分关注区域、困难区域、挑战区域、理想区域4种类型。研究了4种经济区域类型的特征,指出了不同经济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及行为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6.
东北区人口城市化对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响应类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青山  尹相飞  梅林  祁学文 《经济地理》2004,24(5):704-706,714
通过建立反映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将东北区36个地市级行政地域单元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并结合各地人口城市化水平,根据人口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作用机理,将人口城市化对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响应关系划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区域,以此对人口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响应关系进行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的区域发展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效应理论分析入手,对吉林省城市化的区域发展效应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城市化区域发展效应发挥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了城市化区域发展效应增强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世界190个国家或地区与河南18个地市的数据,采用象限图分析法,研究河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特征。研究表明:(1)河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城市化中度超前型,城市化轻微超前型,基本协调型,城市化轻微滞后型,城市化中度滞后型。(2)河南省在市域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多数属于轻微滞后型。(3)河南省在市域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关系区域分布特征上,大致呈由东向西逐渐变化。  相似文献   

9.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耀彬 《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及规律,在灰色关联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揭示出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它们耦合作用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由此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8项主要的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9项主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作用的机制;②计算显示1990—2003年间江苏省耦合强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③江苏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依据其耦合特性,将全省13个行政市划分为4种耦合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特征是城市化(Urbanization)过程中,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纽带联系而形成的城市网络群体(Urban Network System)。中国城市群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一大产物。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现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汤茂林  姚干谋 《经济地理》1999,19(4):117-122
本文从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度量指标出发,分析了现行城镇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镇人口应包括的人口范围。并把江苏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对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加快京九铁路沿线江西段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九铁路的全线通车与运营是江西省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难得契机。本文通过对江西的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了京九铁路江西段的城市化进程的阻碍因素及造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其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及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袁家冬  于宁 《经济地理》2005,25(6):847-851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积极发展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小城镇能否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城市化问题.而各地区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发展模式必然不同.黑龙江省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充分发挥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的潜力.文章通过对大庆市肇州县小城镇发展基础条件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探索适合黑龙江省小城镇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吕文明  刘海燕 《经济地理》2007,27(3):467-469
城镇化必须与区域协调和工业化协同发展,文章分析和论证了湖南省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南省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梅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与开发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罗迎新 《经济地理》2006,26(1):32-36
梅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文章选取了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7项指标,采取量图分析法,将梅州市8个县级行政区分为先进、中等、落后三种类型,其中,梅江区等3个县(区)属先进类型,兴宁市等3个县(市)属中等类型,丰顺县等2个县属落后类型。今后扶贫重点地区为五华县、丰顺县和大埔县。同时提出县域经济发展开发与利用的方向及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等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经济地理》2008,28(3):353-356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志宪  虞孝感 《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
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江苏省的城市化出现了苏南、苏中及苏北之间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城市现代化、城市地域特征等诸方面。由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化发展环境不同,因此三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最发达的地区,完善的交通通信网络、良好的互通基础、密集而等级分明的城镇、政府的大力支持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沿江城市带的构建成为可能,沿江城市带的建设可发挥城市的集合规模效益,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的优势明显。为进一步促进河南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全面分析河南旅游开发的区域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建设河南区域旅游网络和积极开拓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实行区域旅游的联合开发与综合开发,是未来河南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对9个地级市(州)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并排序,结果为:长春城市化水平最高,吉林、延边和四平城市化水平较高,白山、通化、松原城市化水平较低,白城和辽源城市化水平最低.认为区域发展条件空间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区域城镇发育水平差异是驱动吉林省城市化综合水平产生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