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从总体趋势看,长三角地区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看,长三角地区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但偏离度在逐渐缩小;从就业效应看,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两者协调与否,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合理转移有着重要影响作用。本文运用结构偏离度与比较劳动生产率,对宁波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波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总体趋向合理,但是两者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演进。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对1997~2017年天津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阐述分析,其次运用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测度一、二、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水平,天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已呈现双"三二一"格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高度协调性;三产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最均衡;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经济增长速度快,2014年全国领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也大。通过对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和从业人员流动状况,从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得到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明显不协调、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弱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其他两个产业等结论。并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使用1978—2008年山西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和产值数据,运用回归模型以及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山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表明:山西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要解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矛盾,缓解就业压力,必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8—2009年中部六省相关样本数据,从演变趋势、结构偏离度和回归分析三个方面对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第二产业不断升级,但是不能有效的吸收劳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差,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而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增长极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第三产业作为支撑。本文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九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第三产业及其内部行业部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九五"时期,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和份额分量虽然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其内部行业部门的竞争力普遍偏低,产业竞争力显著不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更弱,这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较"九五"时期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竞争力偏离分量仍然偏小,显示出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特征。两个时期都显现出总体产业结构较合理,但竞争力较差的一种发展态势,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滞后。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指标测度了三亚2005~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程度,研究发现,三亚市二、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动趋势与常规经验研究相似,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数值却离零值较远。在遵循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框架下,对三亚市如何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更好地进行协调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及其空间拓展模型对天津产业结构及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天津经济总量及各产业的增长中,竞争力因素比产业结构因素更能推动经济增长,第三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产业结构更优、竞争优势更强,但相对周边邻近地区,天津各产业并没有表现出产业结构优势。最后,结合天津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指出了天津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江苏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但是作为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技能偏低,滞留于低岗位、低收入、欠稳定的生存型就业状态,制约了产业升级的步伐。文章首先探讨了产业升级与农民工就业转型的内涵及互动关系;接着通过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结构偏离度的计算,指出就业结构总体滞后于产业结构,但协调度日益提高;进而分析了江苏农民工的就业状态与产业升级需求的差距,指出转型关键在于提升就业技能。由此提出政企校农四方合作推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偏移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湖南省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对现在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对湖南省现有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存在农业增长缓慢,基础不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了湖南省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成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结构偏离度指数对成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微弱相关,就业人口继续向第三产业转移。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成都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大汕头湾区5个城市2006—2016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引力模型、空间偏离份额法、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和协同系数等定量测度湾区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同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大汕头湾区5个城市的经济空间联系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加强,在2006年增加较多,且湾区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具有路径锁定效应;第二,从产业结构上看,湾区5个城市中,汕头和潮州已形成产业结构效应,且汕头形成空间竞争力效应,而潮汕揭未形成空间区位效应;第三,从就业结构上,湾区城市群第一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具有明显负效应,二、三产业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正效应,但也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第四,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系数及协同系数上看,整个湾区城市群第一产业的协同系数下降,二、三产业的协同系数缓慢上升,就业结构调整慢于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呈现低水平协同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杨丽艳 《特区经济》2011,(9):204-206
本文从宁夏产业结构的演变入手,通过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第二产业内部结构"重型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造成宁夏就业规模难以伴随经济高增长而不断扩大的症结所在,并据此提出了一条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忠 《珠江经济》2007,192(8):18-23
本文从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出发,研究广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三次产业的偏离度的总趋势是下降的,但是1989年后下降幅度较小,显示产业结构偏差的收敛速度较慢。一、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与国际经验相符,1992 ̄1999年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符合,并且快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社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都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仍表现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为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效益视角依据青海省2000—2012年三次产业相关数据,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偏离度四个方面对青海省西部大开发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青海省产业结构各项指标趋于优化,但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很不对称,产业结构效益偏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在描述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等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协调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雷淑伶  杜琼 《北方经济》2009,(18):63-64
本文基于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数据,运用时间序列模型计算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并借助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对内蒙古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了解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及第三产业就业效应。  相似文献   

20.
熊健益 《改革与战略》2009,25(9):159-161
文章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弹性、单位增加值带动的就业人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等三个方面比较了四川省三次产业对就业增长影响的差异,发现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退出,而第二产业也拒绝接受更多的从业人员,只有第三产业还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善四川省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