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大,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建党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消除农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久久为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消除农民土地生产资料绝对贫困到解决农民生活资料绝对贫困,中国实现了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伟大目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总结提炼其中的理论结晶、治理方略和宝贵经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中国的贫困形势之一是农村贫困与城镇贫困共存,因此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之贫困原因、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系统比较,并对当前我国反贫困政策提出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与反贫对策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随着反贫困的深入 ,我国的贫困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表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全面审视了政府反贫困问题 ,提出了农村反贫困对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经过近30年的农村扶贫开发,我国农村贫困治理成就斐然,农村贫困问题得到很大缓解,解决了大量的生存贫困。到2006年,全国农村生存贫困人口减少到23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3%。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到来,农村贫困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扶贫工作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了解现阶段的农村贫困特征对于深刻了解农村贫困问题和制订相应的反贫困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农村贫困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贫困测度是监测贫困状态和制定反贫困政策和战略的重要依据。农村是我国反贫困的主战场,如何科学地制定贫困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描述和正确评估农村贫困的现状和脱贫进程,及时把握扶贫政策对缓解农村贫困的实际效果的关键,并成为当今理论研究和反贫困实践的热点。本文对农村贫困指标体系设计基础、目标层次、结构系统和指标选择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尤为严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反贫困各种措施和力度逐步加大,产生了积极的扶贫效果。然而,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数据表明,我国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所以就要通过分析农村贫困的特征,找出阻碍农村脱贫的各种因素。在众多的反贫困政策中,提出财政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手段在反贫困的过程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易艳玲 《经济师》2009,(1):242-243
在全国农村贫困普遍缓解,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却相对越来越突出。基于西部农村贫困的特点,目前西部农村反贫困政策的重点,就应该是救助性反贫困政策——农村低保制度;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开发式扶贫项目等的实施,提高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中实现绝对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8.
缓解和消除贫困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的反贫困形式仍然很严峻,加强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非常紧迫。黑龙江省的贫困问题值得关注,探讨贫困县的现状及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反贫困对策,对于黑龙江省反贫困问题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我国的反贫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政府、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反贫困机制,通过加大扶贫力度,加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等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我国农村反扶贫具有更强烈的现实主义和阶段性。在这个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使农村贫困具有新的特点,市场机制作为双刃剑诱发贫困的作用加强,尤其是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减收。因此,农村的致贫因素发生了新的转移,带上了市场机制的沉重印记;鉴此,新时期农村反贫困要有新的思路,要更多地利用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发挥农村贫困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贫困人口在反贫困中的主体性,同时,  相似文献   

11.
当前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理念已从宏观干预转向微观干预、从“反贫困”转向“预防贫困”,但我国目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仍然仅注重“反贫困”,城市反贫困政策并没有考虑微观个体决策。因此,必须从预防贫困、关注贫困个体的特殊需求出发,重构我国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巴西都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尤其是城市贫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从巴西反贫困经验看,中国在城市反贫困问题上应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阶层收入,保护农村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给予城市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磊  王媛媛 《生产力研究》2011,(7):99-100,130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贫困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和农村地区的贫困。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1992年以后我国城市贫困开始显现,且规模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始料未及。作为一项重要的反贫困措施城市低保制度一出现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章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城市低保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从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的测定、低保制度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析,以期利于城市低保制度乃至统筹城乡的全民低保制度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而反贫困始终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主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反贫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中国贫困问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镇贫困化日益严重。 同农村贫困不同的是,城市贫困人口集中,贫富差距对比明显,群体被剥夺感强烈,因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更为多种复杂,稍有不慎,就会矛盾激化,进而影响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行城镇贫困和反贫困研究,实施有效的社会救助举措和城镇反贫困战略,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理论反思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反贫困的步伐明显放缓。这是因为在反贫困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对贫困内涵的理论把握,贫困人员的结构改变,还是对因公共供给不足而返贫的现实认识以及反贫困的制度设计都存在着缺陷和误区。因此,要治理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从多维角度出发,选择新的符合新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的综合反贫困路径。  相似文献   

16.
贫困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之一。围绕贫困理论中贫困的定义、贫困线的确定、总体贫困程度的测定以及反贫困战略及政策的选择等问题,中外学者的研究具有不同特色。分析比较这些理论成果,对推动我国西部反贫困的进程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家民委公布的《2007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剩余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以少数民族贫困县最为集中。因此,从制定新的扶贫规划、重新确定少数民族贫困县、创新和调整反贫困模式及建立贫困监测系统等的角度看,必须构建包括贫困识别指标和贫困程度综合评估指标在内的贫困评估指标体系,以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程度,为反贫困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贫困"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多层次性和丰富性。立足于对贫困概念的解读强调老年人口的反贫困问题,是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薄弱环节,从而凸显我国老年人口反贫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相对地比别人穷,而是基本可行能力的绝对剥夺,由此,提出了能力贫困理论。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强调提高人的可行能力就会增强人的生产力和反贫困的能力,开创了贫困问题研究的新视角,拓展了贫困问题的研究方法,这对完善中国低保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分析,是从制度角度进行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导致无产者贫困根源及对剥削秘密的科学揭示、无产者贫困积累规律及改变贫困命运的途径分析和关于未来社会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的构想。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贫困性质存在着差异,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我国转型期贫困理论与反贫困实践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