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基金分红问题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众基民义愤填膺,众基金公司百口莫辩。时至今日,尽管上有管理层的一系列监管举措、下有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我国基金公司分红的实际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本文从我国基金分红的现状入手,寻找基金不愿分红的利益根源,剖析基金不分红有恃无恐背后的制度缺陷,更希望借此能引发大众对基金分红制度更多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07年前成立的开放式基金分红水平进行了分类统计。传统指数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整体分红水平较高。分红能力较强。为防止基金管理人将分红异化为营销工具,使其回归收益分配功能本位,建议监管部门健全开放式基金分红的约束机制。指数类基金的分红水平居开放式基金的两个极端:ETF处于最低端,传统指数型基金处于最高端。这提示着传统指数型基金的优势和新型指数基金的风险。至今仍有基金零分红。 相似文献
4.
开放式基金是证券投资基金的一种,与封闭式基金份额固定、交易所挂牌交易不同.开放式基金是一种基金发行总额不固定,基金单位总数随时增减,投资者可以按基金的报价在规定的营业场所,根据法规及基金契约等约定的程序和内容,申购或者赎回基金单位的一种基金。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心理账户理论,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分红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具有分红的基金比例低,满足分红要求的基金数量少,分红的金额不合理等特点。并分别对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货币型基金的分红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7.
8.
基金投资者中错误地流行着看两个净值,即累计净值越大基金的业绩越优异、单位净值越小基金越安全,事实上,比较不同基金历史回报的前提是必须将数据年化处理,累计净值的概念没有太大意义。基金业者则热衷于玩高额分红、分拆基金单位甚至“复制”基金等根本不能增加投资回报的小伎俩。这种情况下,基金投资者必须理性对待基金热,否则不过是为他人做嫁罢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由股市火爆带动的“买基金狂潮”,热得发烫。2006年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基金一天之内,被全国各地投资者认购的金额高达400亿元左右!至此,2006年全年新募集的基金规模为3077.7亿元,是过去3年基金募集的总和,使基金总规模达6312亿元! 相似文献
10.
现金分红是股利分配政策的一种,即公司向股东分派现金股利。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出现了超能力派现、融资同时派现、异常低派现等不良现象。本文就我国历次现金分红政策的变迁、政策变化后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南方稳健成长基金经过半年的运作,于4月23日公布了首次分红公告,每10份基金单位分红0.25元.这是我国基金业发展史上第一只分红的开放式基金,其半年实现分红2.5%的收益率,而当前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的税后年收益率仅为1.58%,今年发行的三年期凭证式国债的年收益也不过2.42%.据统计,南方稳健成长开放式基金成立以来的半年内净值增长率为3.63%,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6.47%,封闭式基金市场价格平均亏损5.33%;在波动性方面,该基金净值收益率的标准差仅为1.6%,远低于上证指数5.6%、封闭式基金平均4%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商业银行制定分红政策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权衡多方利益诉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实施后,商业银行资本压力加大,分红政策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农商行的成立时间比较晚,国内对于农商行分红政策研究的文献很少.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分红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农村商业银行分红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农商行的分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1年度基金分红预案结果比市场预期的"好一些":48只封闭式基金中有19只基金能够分红,总计分红约为23亿,特别是安信、同益分红达到0.22元、0.195元,可谓是万绿丛中两点红.2001年基金分红总计分红约为23亿元,与2000年的160亿元相比可谓是大相径庭,但投资人对2001年基金分红大幅降低已经早有预期,因此,分红预案出台以后,分红基金依然能够在当天逆市飘红.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867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投资基金,取名为”投资托拉斯”.又称单位型投资信托基金。投资基金虽然起源于英国.但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1924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共同投资基金一一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成立。美国初期的共同投资基金主要以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投资方式类似定期大额储蓄。也进行保底分红。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邢普提交了一份《建议研究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提案》,通过向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的方式让人民直接分享收革开放的成果,作为CPI高增长的补贴,快速刺激内需。该提案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媒体也竞相报道。沉寂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原来类似的思想早有专家学者在探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意见,并且在一些地区早已付诸实践,如新加坡、香港及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等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