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揭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一、支持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历来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小,农业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首要问题是把过剩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并使土地适当集中。农村信用社对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土地集中生产经营应该从两个方面加以支持:首先,要支持大部分农民从传统的农业耕作中转移出来,转变为乡镇企业、个私企业的工人及个体工商户。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积极支持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发展个私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力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从而大量吸收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变农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土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向不同级别城镇转移的影响,为制定差别化的农村土地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典型省份(黑龙江省、江苏省、湖北省和四川省)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挖掘土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及向不同级别城镇转移决策的影响。结果 (1)转出土地和土地流转服务对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有正向影响,土地确权、土地调整次数和土地功能认知则有负向影响。(2)土地确权、转出土地和土地流转服务对已转移农村劳动力向不同级别城镇转移有推动作用,土地数量、机械化难易程度、土地调整次数、土地功能认知则有抑制作用。(3)相对于中部地区而言,东北和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倾向于转移;西部地区的已转移劳动力向高级别城镇转移概率更大。结论 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土地产权安全性和稳定性、构建新型土地经营体系和配套的土地保障体系,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向不同级别城镇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玉兰 《农村经济》2005,2003(5):110-112
随着土地的减少,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就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探索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影响,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摆脱土地束缚、顺利实现人口城镇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基于川鄂苏黑4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调研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了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影响效应。[结果](1)土地利用自由度越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定居意愿选择会倾向于异地城镇,在乡镇、县城、地级市还是省会城市的选择上也倾向于往更高一级的城镇定居;(2)农地功能的感知程度越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乡镇、县城、地级市还是省会城市的选择上,会倾向于选择更高一级的城镇;(3)土地流转会推动劳动力定居于异地城镇,且在乡镇、县城、地级市与省会城市选择上更青睐更高一级的城镇;(4)受土地调整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选择定居异地城镇,在乡镇、县城、地级市或省会城市中也倾向于选择更高一级城镇;(5)相对江苏省,四川、湖北及黑龙江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倾向于定居异地城镇和高级别城镇。[结论]农村土地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束缚,政府应着重关注放活土地经营权、强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等,同时政策的制定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农民“恋土”情结、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土地流转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具备多方面条件,应通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等途径,适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7.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没有考虑非农转移的异质性,因而无法解释中国“迁移谜题”。文章通过构建一个考虑非农转移异质性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将永久性转移和非永久性转移同时纳入理论分析,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进行再解释,并增强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缩小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均产出差距要求农业部门保持较高的劳均土地增长率,如果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由非永久性转移演变为永久性转移,农业部门劳均土地和劳均产出的增长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也有可能进一步缩小。进一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两部门均衡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长期中,“迁移谜题”可能会因非农部门的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而消失,因为农村劳动力可以逐步在城镇寻求充分就业而完成永久性转移。最后,本文提供了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相关的若干特征事实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战略选择李国基,杜建康以1979年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契机,雅安地区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百万农民不再是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而成为商品生产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和土地产出率提升等三个研究视角出发,通过运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不同的线性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以来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和土地产出率提升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从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1006户农户调查数据,以农地流转作为中介,在消除内生性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整合确权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农地转入在农地整合确权影响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路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1.3%;农地转出对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在农地整合确权影响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路径关系中不具有中介效应;农地转入中介效应的作用机制是,农地转入为农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分工程度,增加了农内就业创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由此得出,在农地产权界定实践中,应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支持有条件地区实施土地置换整合,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加快培育农业社会服务市场,为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以实现促进农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双重政策效应,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呼唤新农民——农村人力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人们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总体上持乐观态度,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必将减少聚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给乡村转变和乡村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从江苏省金湖县农村的现实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后果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治理,即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并不乐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不仅要关注农民如何融入城市,也要关注农民主体流转之后的乡村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一个适合中国农村情境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标准,依据家庭人口特征将家庭划分为起步期、抚养期、负担期、稳定期、赡养期和空巢期6个阶段,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2016年湖北省农村调查数据,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村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有显著影响,相比于起步期家庭,其他生命周期阶段家庭发生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概率更大。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村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起步期家庭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受人均土地经营面积的负向影响;家庭规模大、人口负担系数小、有劳动力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的抚养期家庭、负担期家庭和稳定期家庭,其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高;抚养期家庭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还受户主年龄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的负向影响,而负担期家庭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还受户主年龄的正向影响以及人均土地经营面积、密切来往的家庭户数的负向影响,稳定期家庭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则还受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的负向影响;赡养期家庭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则受人口负担系数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的负向影响。因此,实践中执行相关就业政策时,应根据农村家庭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规律和特点,采取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精准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辽宁省农村转移人口基本情况,以及对农业农村和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对辽宁省14个市的182个村,共1788个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3,其中兼业型和非农型劳动力比例约为4:6;农村转移劳动力以男性为主,趋于年轻化,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主要以低技能职业为主;兼业型的转移劳动力主要流向地区是本乡镇,非农型的转移劳动力主要流向地区是省内城市;县域之间劳动力转移数量差异较大,县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转移劳动力比例较高。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县镇级城镇化的发展,加快了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也加剧了空心村现象。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阶段:特点、问题和对策陈汉圣,吕涛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我们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劳动力双向对流阶段;二是农村劳动力社区内转移阶段;三是农村劳动力社区外和地区外转移阶段。我们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应进入第三阶段即...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金融配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煜宇  温涛 《农村经济》2005,(3):121-124
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以完善的金融服务为保障,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仍存在着金融配合失调问题,并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总结归纳了我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趋势,土地是向种植户流转还是向合作社流转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土地通过流转由少数农户种植,其余农户可获得转包土地的租金收入,如果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租金收入加上工资收入大于自己种地的收入,这种情况就可以出现;同样,还可以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种植获得分红收入,如果分红收入大于租金收入,转移劳动力自然选择将地地交给合作社经营,但是合作社首先需要解决所有权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量增加,农村土地流转呈上升态势。但年初以来,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一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后,农民又出现了珍惜土地和留恋土地的趋势。为了掌握我市土地流转现状及发展趋势,我们对全市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是个农业大省,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农民生活并不十分富裕。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如何有效解决他们的转移问题依旧未能很好地解决,在客观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出路,力求实现现阶段农村刺余劳动力平稳、有序、科学、健康地转移。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地制度障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这是由于三大制度原因造成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而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是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制度原因,因此亟需进行农地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20.
要解决好农村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因此本文从城乡结合部地区转入农村劳动力角度出发,通过对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研究,认为城乡结合部由于具有良好的生产、销售和土地条件,为转入劳动力获得收益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成为农村劳动力转入的聚居地,但是由于转入农户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缺失和政府制度上的缺失,也使转入的劳动力在整个转入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政府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中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