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彝族社会在物质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道德方面并未能与之相适应。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规律性,是在对优良传统道德扬弃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彝族社会亦不例外。彝族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对本民族传统道德进行扬弃,又要吸收外来优秀的道德思想,其中儒家礼文化就对此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尽管儒家礼文化依然存在一些糟粕,譬如三年之丧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抛弃传统。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儒家礼文化进行扬弃,让其有益成分对彝族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2.
程衡 《商》2014,(25):180-180
儒家法律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其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适应中国专制集权需要和特定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分析了儒家法律思想产生、变迁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儒家慈善文化与志愿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相通性和内在契合性,找准传统儒家慈善文化与志愿精神的内在契合,让志愿精神上升为个人的道德信念、人生信仰和普遍准则,既有助于培育和弘扬志愿精神,又利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递传统文化底蕴。以儒家慈善文化涵养青年志愿精神,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仁爱之思”推动关爱他人的内在追求;二是以“义以为上”塑造成仁践义的道德情操;三是以“天下为公”激发心怀社会的奉献精神;四是以“积善成德”促进博施济众的慈善实践。  相似文献   

4.
目前社会上职业道德缺失现象非常严重,某些行业内不正之风已经影响到这个行业对社会的贡献。儒家伦理中有很多关于职业道德的描述,对很多行业都进行了道德标准的界定。用儒家伦理来发展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并以此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岳喜玲 《品牌》2014,(8):171-171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正统传统思想的源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其中,感恩教育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期,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他们的道德教育直接影响着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先秦儒家的感恩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启示进行详细探讨,并从传统的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以改善当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6.
王志新 《商》2014,(1):267-267
礼治和法治是两种管理社会的模式,中国古代以礼入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律儒家化的过程。现代社会中人们更注重的是法的强制性、程序性和公正性,但是以礼入法既可以确保法外在的强制性和威慑力,又可以从道德的层面对执法主体进行内在的约束。  相似文献   

7.
<正>儒家人本思想是打造一个优秀企业的精神支柱,对企业营造良好营销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仁"是儒家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与最高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8.
《商》2015,(8)
儒家的无为而治管理讲求榜样效应、上行下效和有效沟通,是一种全程互动式的管理。儒家培养君子的主要目标就是治人,"草上之风"的管理模式脱胎于自然现象,是融合了道德和自然的"无为",同时也是中国式管理的隐喻,代表了一种"风—草"的全程互动式管理模型。在"风"和"草"之间具有一种通过体知而达到了交互主体性,成为儒家无为而治的基础,而借由一种基于交互主体性的全程互动式管理,可以建立全新的无为而治模型,以利于打造高效的系统,以最小的管理成本换取最大的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9.
《商》2015,(20)
中国哲学史上对于"知"、"行",以及二者之间关系这一问题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孔孟二圣到宋明的理学家,都将其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中,给予了长篇论述。思想家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在面对某些问题寻求答案过程中面临艰选择却依然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在于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远远超越阶级与时代局限性的思想的预见性。理学家立足于社会现实,却以解决人的社会生存为目标,将个体生存与群体生存结合起来思考,求实,求理,而又力行的特质表露无遗。中国哲学历来注重实践,儒家的实践更是将道德实践作为重中之重,从修身成己的向度转向对现实社会的考量,兼济天下。这样一种求实之学,将内在的知转换为行,力求扶现实道德大厦于将倾,针砭时弊。面对南宋那种病入膏肓的社会总体性危机,朱熹也意识到单纯的政治操作于现实已经无济于事,只有格君心之是非才是正道。儒家坚定的政治信仰在面对严峻的现实问题与专制皇权时,依然不妥协。朱熹知先行后之教可谓是一剂救世之方。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儒家的教育思想远流长。儒家思想是适合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形态与精神显现的。它根深蒂固地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和精神世界中,尤其是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是儒家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之处。本文试从儒家教育思想入手,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受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根本上走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老传承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而中国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儒家的政治理念、借鉴儒家的道德思想、继承儒家的礼治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实现了儒家思想的更好传承与发展,使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向纵深推进 ,整个社会处在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与此同时 ,在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中 ,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道德混沌和行为无序现象 :明目张胆的欺诈蒙骗 ,无所不在的假冒伪劣 ,肆无忌惮的贪污贿赂 ,愈演愈烈的钱权交易 ,几乎失控的违约犯规等等 ,已严重干扰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日益腐蚀着社会的肌体。发展下去 ,必将极大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强化道德手段的调节 ,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一、强化道德手段的调节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中的道德手段调节是指用普遍的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评价约束、调节市场经济中的人际关系和主体行为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经济是依法平等竞争的经济。“竞争”是其特色 ,“平等”是其生命。市场经济的“平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机会均等 ,就是说 ,交易机会相对于每一个市场主体来说都应是平等的 ;其二是价格平等。商品的价格根据社会总需求公平竞价。由此可见 ,没有平等 ,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平等既是市场经济的法则 ,也是对市场主体的道德要求。市场经济不是权力对权力的角斗 ,不是行为主体尔虞我诈的陷阱...  相似文献   

13.
《商》2015,(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而当今社会家庭不和谐的现象层出不穷,溯其根源,家庭不和谐的原因就在于现代社会缺失了家庭伦理的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儒家的传统道德伦理教育思想,孝悌思想等优秀的思想资源,对于实现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借鉴传统文化的和谐家庭思想推动当今社会和谐家庭的构建,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安身之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具有其物质生产力、道德精神资源、和谐社会构建等多方面的时代价值意蕴。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物质性、精神性、实践性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三方面内在取向,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价值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当前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先秦时代,其代表是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思想。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观、人生观等影响极其深远,这种深刻的影响发展至今必然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并在企业文化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6.
徐新 《消费经济》2011,(1):92-95
孔子开创的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主导形态,其消费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对这一道德文化资源的分析和阐述,包括了"道德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模式"两个方面。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儒家主张尚俭去奢;在"消费行为模式"方面,则是依礼而行。儒家消费伦理思想,为社会消费生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指导,对于今天建立新型的消费伦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就主导着世界。而今天,这一主导地位似乎正面临着来自东亚的儒教后人的威胁。儒教是国家凝聚力的最佳意识形态。数千年来儒教的谆谆教诲之于东亚的经济崛起,就如同新教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一样重要。在后儒教时代的东亚,儒教的原则仍然为人们提供着内在的指引,正如《圣经》的训诫仍然是后宗教时代的西方不可或缺的标准一样。  相似文献   

18.
王丽 《北方经贸》2012,(12):188+190
传统的道德教育强调的是道德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的发挥。而科尔伯格从理论的特殊视角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缺失现象,并对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倡导个体的积极参与,通过主体与道德环境的互动实现道德的内化,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道德上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道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内在体现,在中国,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其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思想、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古代,“道”是核心之一,社会伦理上,我们崇尚道德,而道教的理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所以,在古代,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包括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儒家学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师德思想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倡导教师要博学多识、循循善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等等。儒家师德观基于现代人的启示是: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和榜样示范力量,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塑造,要重视师德建设与社会风尚的关系,要认清师德与学问的关系,要具有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的社会责任感,争做"经师",更要做好"人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