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货币金融与实体经济出现了割裂,这两年割裂更加严重。表现为货币金融投放的产出效率大幅下降。金融市场将金融资源大量配置到产出效率较低的基础设施、过剩产能和房地产领域。获得资金的部分实体经济部门,又将资源通过金融市场进一步投放在这些产出效率较低的部门。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的链条越来越长,所需要的回报越来越高。跨境资金流动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割裂。资金市场产生如此明显的挤出效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实体经济层面的体制机制原因,也有金融体系转型和监管不足因素,还有货币金融环境事实上宽松的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2.
自2013年5月份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一度出现资金面紧张、资金价格上涨的现象,特别是进入6月中旬,我国金融市场风波不断,各种关于银行“钱荒”的传言四起,造成我国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市场资金价格飞涨,企业经营成本猛增。面对此轮风波,以Shibor为代表的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飙升至接近历史高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体外循环资金的基本状况及其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加强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出现了实体经济增长和银行信贷增长严重背离的现象。体外循环资金的存在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讨论了当前我国体外循环资金的现状及特点,指出目前我国体外循环资金规模已相当巨大,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既具有积极意义,又具有消极影响。文章分析了体外循环资金活跃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现有正规金融体系的发展不能适应实体经济转轨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对这部分资金法律和监管的长期缺失也是重要原因;提出完善政策供给、优化金融产业布局、加强监测和监管、遏制过度投机和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等治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要避免近期不断出现的“钱荒”,需要我们从金融体系流动性的一般规律和理论出发,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流动性调节机制和银行行为特征,深入分析“钱荒”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市场流动性调节、银行流动性管理和监管等方面存的问题。这样才能减少“钱荒”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加强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出现了实体经济增长和银行信贷增长严重背离的现象。体外循环资金的存在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讨论了当前我国体外循环资金的现状及特点,指出目前我国体外循环资金规模已相当巨大,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既具有积极意义,又具有消极影响。文章分析了体外循环资金活跃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现有正规金融体系的发展不能适应实体经济转轨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对这部分资金法律和监管的长期缺失也是重要原因;提出完善政策供给、优化金融产业布局、加强监测和监管、遏制过度投机和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等治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市场提前表现的本质来自金融市场对信息的反应要领先于实体经济,因此金融市场的拐点应先于实体经济出现。当前对市场底部的到来和确认仍然需要耐心等待,考虑到需求收缩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加速,我们继续建议相对低仓位的谨慎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经济平稳发展时期还是金融动荡时期,流动性问题始终是金融市场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年6月下旬,市场出现了流动性比较紧张的状态,而实际上整个市场的资金总量却一直比较充裕,监管指标反映的情况和实际情况出现了背离。从"钱荒"事件,深刻反映出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在流动性管理上存在严重缺陷,颠倒了"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者之间的先后次序,错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式资金流量表,根据国民经济账户核算原理,借助国际主流方法,编制2010-2017年的五部门金融资金流量矩阵表,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10-2017年中国金融发展情况。本文认为:2010年以来我国金融资金流量总规模扩大,住户和政府部门是主要的净投资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是金融市场的主力,政府部门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逐步加强,但金融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弱化了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功效。  相似文献   

9.
余丰慧 《金融博览》2013,(22):86-86
2013年后半年以来,特别是6月20日的中国内地罕见银行钱荒后,钱紧、钱荒似乎像恶魔一样附体于中国资金市场。针对外汇占款增加1200多亿元,中国央行停止了逆回购操作,却使得银行钱紧又来,货币市场利率,国债收益率都较大幅度攀升。现在看来,钱荒是一个顽疾,不从体制机制上改革和理顺金融市场、银行业市场秩序,钱荒必将继续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10.
陈树红 《财会学习》2018,(12):195-196
鉴于目前金融市场环境的发展,实体经济更多地参与金融投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和收益.同时也出现了实体投资的资金被挤占和压缩的现状,增加了金融危机的风险.本文强调实体经济除了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投资的便利,做好金融投资的风险控制,更应该针对性地发展主营业务,保护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铸造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13年第二季度末,随着中国货币政策不断加大紧缩力度,“钱荒”从银行体系内萌生、在资本市场被放大,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的现状则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本文根据对钱荒现象实质的分析,结合当前经济情况,对我国市场流动性趋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史晓芳 《金融与经济》2013,(8):49-51,45
时近半年节点,我国金融市场遭遇一场影响面较广的钱荒事件,甚至因各类相关信息"铺天盖地"式的报道一度引起民众恐慌。抛开喧嚣后客观分析,这场所谓的钱荒远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只是一场发生在金融市场的暂时性、结构性的资金紧张,是对金融体系的一次严肃警戒。究其原因,除却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金融体系内部的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时近半年节点,我国金融市场遭遇一场影响面较广的钱荒事件,甚至因各类相关信息“铺天盖地”式的报道一度引起民众恐慌.抛开喧嚣后客观分析,这场所谓的钱荒远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只是一场发生在金融市场的暂时性、结构性的资金紧张,是对金融体系的一次严肃警戒.究其原因,除却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金融体系内部的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从目前的情势看.2014年“钱荒”再度来袭的可能性依在。从长期来讲.钱荒是否能够摆脱常态化则取决于新一届政府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力度.而这直接关系到能否纠偏中国金融市场高度管制下的资金错配之尴尬现实。  相似文献   

15.
朱萃  杜朝运  曾凡 《南方金融》2016,(11):11-15
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经济增速却在下滑,经济脱实向虚现象突出,其重要原因在于金融窖藏问题。本文基于货币结构分析,发现我国确实存在显著的金融窖藏现象。三部门货币循环模型的初步测算表明,2014年末我国金融窖藏规模已达906045亿元,相当于同期M1的2.6倍、M2的74%。治理金融窖藏问题,应打破其正向强化机制,平衡金融资产投资回报率和实物资产投资回报率。为此,建议改善实体经济环境,吸引资金从金融窖藏回流实体经济;完善虚拟经济体系,促进资金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有序流动,打破资金在金融市场中空转的怪圈。  相似文献   

16.
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是金融业的本分。近年来,在新常态下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系列困难,而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来自金融方面,即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出现了企业弃实投虚,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去工业化现象。为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我们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脱实就虚”的特征、原因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紧密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最新动向,深入分析当前社会资本运行中出现“脱实就虚”的典型特征,透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效应,最后就如何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体经济的稳企回转是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在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大量金融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一直存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引发质疑。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强调统筹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成效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是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王锋华 《西南金融》2012,(10):68-70
实体经济既是金融业繁荣发展的根基,更是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基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本文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巴中市为例,对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情况以及金融服务与需求情况进行分析,探索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路径.  相似文献   

20.
伊晓伟 《云南金融》2011,(3X):52-53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危害,虽然现在次级贷款危机影响已渐渐消失,但这场危机值得我国金融市场在发展中进行深思,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并制定合理的措施加以防范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