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晓菲  章韬 《世界经济研究》2020,(4):46-59,M0003
国际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两大重要特征,即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细化和区域贸易协定日益深化。文章使用1995~2015年的联合国贸发会议Eora26投入产出数据匹配CEPII引力数据和世界银行的贸易协定深度数据,实证研究了双边GVC贸易强度对RTA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GVC贸易强度增加会显著提高RTA签订概率和深度,在处理了潜在内生性和更换实证模型等方法后结论依然十分稳健。由于南北方国家存在较大的机制性差异,在北-北贸易模式下GVC贸易强度对RTA深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大,尤其是RTA关键条款。考虑到条款的法律可执行性,仅在北-北模式中GVC贸易会对RTA关键条款深度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在南-南模式中这一机制仅局限在边境关税类条款中,而在南-北模式下的贸易强度增加反而会降低RTA深度。文章的实证结论为当前中国签订RTA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特别是中国贸易投资发展和区域合作战略对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引起国际普遍关注。在2005年3月20。21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中外代表们就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和区域一体化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关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和区域一体化中的角色和作用的讨论进行了综述,中国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责任日益加强,中国贸易增长与东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参与区域合作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应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特别是中国贸易投资发展和区域合作战略对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引起国际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年间,区域贸易协定和全球价值链经历了较快的发展,二者呈现出共生发展的态势。区域贸易协定构成区域主义的现实基础,而全球价值链作为经济全球化核心架构属于多边主义取得进展的成果。作为全球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全球价值链正在重塑区域主义,并在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进行协调。从发展趋势上看,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呈现出网络化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结构依赖性,然而,现有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文献尚没有充分地考虑上述特征。为了从网络视角考察全球价值链发展对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形成的影响机制,文章构建了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并建立了包含经济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指数随机图模型,注重研究网络结构依赖和复杂网络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传递闭合性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网络现有关联主导着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的形成。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会影响其加入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的选择,全球价值链下游度越高的经济体越倾向于参与区域贸易协定。双边增加值关联的增加会促进经济体间建立区域贸易协定关系,而双边生产长度的增加会降低经济体间建立贸易协定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张杰 《开放导报》2023,(2):22-31+52
当前,以制造业分工和贸易体系为主导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正在发生减弱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可能瓦解的苗头,这必然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带来难以忽略的风险和挑战。面对美国针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全局性“脱钩”行为,欧盟针对中国试图实施的局部性“脱钩”行为等变化,如何主动应对和积极化解,成为当前中国的核心战略之一。在全面分析当前全球制造业分工和贸易体系重大变化的基础上,重点解构其驱动机制,由此识别和提炼其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研判中国在其中的新定位和新优势,深入探究中国面对全球制造业分工和贸易体系新变化格局和新驱动机制的应对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冷战后国际政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出现了两个并行的趋势,一个是旧有联盟体系的纷纷解体,尤其是前华约集团。另一个则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联盟体系的进一步巩固与扩大,尤其是北约东扩与日美安保条约的重订。美国这种庞大的联盟体系从形式上看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黄琳 《中国西部》2011,(21):65-67,64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世界各国生产的产品被标上了“made in world”,而不再是单个区域的独立制造。此种现象说明了当今世界贸易规则正在发生重构,传统贸易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今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当代产品更多的表现为“assenlbled”,它是多个区域甚至多个生产环节共同生产的结果,足一个多种价值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1.
《海外经济评论》2006,(12):21-23
在全球经济增长达4.2%且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2005年过后,经济学家们都赞同这样的设想,即2006年经济形势依然很好,尽管所有非农业原材料的价格都将出现大幅上涨。今天,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用它们的技术与那些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进行交换。第二种易货贸易是在低工资地区和原材料拥有国之间进行。这个三角的终点在拥有自然资源的国家间,它们用自己的资源与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进行贸易。因此,我们看到人类历史上几乎未曾有过的一种三极贸易体系出现了。  相似文献   

12.
易强 《环球财经》2008,(10):30-31
2006年的5月30日,WTO总干事拉米(Pascal Lamy)宣布,设定当年的6月30日,为多哈谈判的最终期限。但是,拉米的日程在日内瓦受挫。之后,全球的很多学者开始寻找世界贸易的“B计划”。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的环境问题日益,国际贸易与环境政策的内在关系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兴趣。在全球多边框架内实现贸易与环保决策一体化已经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并有可能成为下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议题。但是,要达成这一目标面临着相当多的制约因素,其过程极为艰难、复杂,结果往往导致无休止的谈判过程。本认为,区域合作是现阶段切实可行的步骤,也是最终解决全球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香港《大公报》3月4日】温总理访欧的“信心之旅”不足20天,中国商务部长就赴欧展开采购之旅。这既是践行中国对欧洲的贸易承诺,也是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势下,用实际行动诠释新的全球贸易理念。中国的身体力行,将让以自由贸易为理念的老牌资本主义体系相形见绌,也彰显中国在金融危机时代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全球排放贸易体系:一个幻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存在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未来应该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本文质疑该观点,提出:1)全球排放交易体系的福利效果并不确定,可能主要能够降低的是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可能造成福利下降的后果;2)各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应该根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致力于形成"林达尔均衡",而不是全球排放贸易体系所代表的"瓦尔拉斯均衡";3)推动全球排放贸易体系的动力在于发达国家产业集团对规制的偏好和利益,而发达国家优先采取排放交易政策,主要是出于国内及国际政治考虑,而非因为全球福利最大化;4)发展中国家在考虑国内气候政策时面临选择的困境,需要谨慎考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贸》2004,(12):28-29
2005年,统治世界纺织品贸易40多年的配额体制走到了历史尽头,全球纺织品贸易将如期迎来一体化。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纺织服装业将面临一场风暴。  相似文献   

17.
黎峰 《南方经济》2015,33(8):77-91
通过构建双边贸易收益核算模型,从总体规模、行业结构、实现方式等层面对中美双边贸易收益进行核算。本文发现中美双边出口中均包含着大量的对方国内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差额比较,传统统计口径的中美贸易差额出现明显高估。其中中国对美货物出口的贸易顺差被显著高估,而服务出口的贸易顺差被明显低估。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对美出口包含的本国国内增加值比重不到七成,而美国对华出口包含的本国国内增加值比重超过八成。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绝大部分表现为最终产品并且被美国当地消费,而美国出口到中国很大部分表现为中间品,并且通过对增值折返及对第三国出口的形式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世界贸易组织(WTO)15日公布的2008年度《世界贸易报告》指出,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好处并没有惠及全球社会所有阶层。由于技术变革、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强并没有使不平等现象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金砖国家为研究对象,基于贸易增加值和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利用贸易增加值数据库,采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和参与度指数,测算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相对竞争力和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位置,对比分析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金砖国家服务业总体处于较为明显的竞争劣势,但在服务业细分行业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呈低附加值出口的特点;金砖国家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在加大。因此,金砖国家应发挥互补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高附加值环节,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海外经济评论》2006,(40):48-49
欧洲、日本以及全球新兴经济体正试图削弱对美国消费需求的依赖,对此,经济学家指出,此举正合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