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知识服务驱动力、障碍因素等进行分析,设计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服务云平台架构,对联盟知识服务平台化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流程优化。根据知识特性设计适用于云计算产业联盟的知识服务模式,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共享,进而提高云计算产业联盟知识资源共享效率,提升现阶段联盟知识服务水平。通过与3种传统的知识服务模式效果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发现基于云平台的产业联盟知识服务模式,能够提高知识资源创新与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物流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促使物流企业通过物流联盟模式整合物流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而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质上是物流企业的知识积累。物流联盟的资源共享,特别是隐性知识共享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社会网络理论提出了隐性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并应用博弈论分析物流联盟企业之间隐性知识转移,阐明了联盟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决策依据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技术标准联盟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知识生态学特征,技术标准联盟知识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为联盟标准化提供了可循路径。通过阐释技术标准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在剖析技术标准联盟知识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其知识生态位维度作出界定,以此构建知识生态链和DICE模式演化机理模型,从知识个体和知识种群两个层次分析技术标准联盟生命周期各阶段知识流转与标准价值创造规律。最后,结合闪联产业联盟知识生态演化案例,提出促进技术标准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稳态运行与联盟标准竞争力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及其运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共享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条件。从分析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入手,提出了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并探讨了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动态联盟的知识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动态联盟是敏捷制造模式下的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模式。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动态联盟企业在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下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了动态联盟的知识转移,讨论了知识管理平台的构建,提出了基于Web的知识管理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6.
占永志 《新经济》2023,(3):103-114
基于知识生态视角,将产学研联盟各知识种群分为知识生产者、知识消费者与知识服务者三类,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三者共生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三类种群共生演化的均衡状态与稳定性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揭示不同共生模式下三类知识种群共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产学研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稳定态,取决于各知识种群之间共生作用系数的正负和大小;三类种群共生系数的不同取值组合,决定了种群间的不同共生模式。本研究为推动产学研联盟知识生态系统向一体化互惠共生演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柳菲 《经济师》2015,(5):261-26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主要途径。文章依据高校校办产业特点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校办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入研究,试图提出高校校办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知识内隐性是企业进行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根据各种国际进入模式所涉及知识内隐性的程度,主要结合出口、联盟、独资、特许经营与放弃等形式,探讨了在各种知识内隐性程度下国际进入模式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9.
发展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知识联盟管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知识联盟则是企业发展核心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探索了知识联盟及其在跨国合作中的运用问题,提出了知识联盟是企业发展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知识联盟管理的重点在于对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学习的管理,通过知识联盟和组织学习达到高级的技术能力转移等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知识转移的校企联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的五大要素,即环境因素、共同愿景、合作模式、利益分配以及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校企联盟模型。该模型显示出校企合作的原因是双方存在知识势差,知识势差随着校企知识转移的不同阶段而改变,在校企联盟要素的作用下最终形成知识循环流动,从而形成战略联盟。最后,结合武钢—武科大校企联盟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程芬  郭瑾  梁喜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1):157-160
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动因、模式、绩效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展开综述,总结了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研究不足,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旅游产业链的两种模式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起静 《经济管理》2005,(22):75-80
本文运用系统方法把旅游产业链划分为中介模式和无中介模式,详细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运行特点。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两种旅游产业链模式将会不断融合,从而形成虚拟一体化与知识联盟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创新联盟合作研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知识重用、综合、嵌入和推理,知识融合逐渐成为协同科研和知识创新的核心部分。介绍了知识融合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从技术界面开放角度对知识融合模式进行分类,指出创新联盟知识融合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高效运行要素,探讨知识融合过程中信息界面互动和流程界面耦合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建立基于技术界面开放的创新联盟知识融合模型框架,进而提出加强创新联盟知识融合能力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高校作为知识资源的聚集地,肩负着知识的创新与传播的重要任务,实行知识管理尤为重要.高校实现知识管理的核心是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与传播.本文先对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提出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进行简要分析,以促使高校知识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7,(1)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浪潮的转变,全国各大高校也迈上了创办企业的道路,近十年来是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数目迅速增加,企业效率也不断提高。但是随着高校校办企业的快速发展,校办企业的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高校校办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如何正确对待高校校办企业内部控制这一问题成为解决高校校办企业发展阻碍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转移的战略联盟结构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影响战略联盟知识转移因素相关研究的总结,从知识转移视角分析了战略联盟3种通用结构模式的特点,提出战略联盟结构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给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知识联盟中私有知识保护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知识联盟成员之间复杂的竞合关系,从知识能否被联盟成员分享的角度,提出了共有知识与私有知识的概念,剖析了知识联盟中共有知识和私有知识的特性;从影响私有知识保护的资源特性和关系特性两个角度,提出了影响私有知识保护的因素;基于人力资源、联盟协议内容、联盟过程控制3个方面,构建了有效的私有知识保护机制;强调企业对私有知识的保护不能以限制联盟成员合作领域内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为代价,需要在共有知识分享和私有知识保护之间寻得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共享的高效率均衡,综合考虑知识的经济特征和产业导向的准公共性,设计了基于自组织和他组织知识共享的两阶段博弈模式。第一阶段,构建基于位势和效用的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对比分析联盟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下成员个体特征、联盟特征等因素对知识共享效用的影响机理;第二阶段,建立基于激励和效用的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剖析个体特征、联盟特征、联盟激励对知识共享效用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数值算例进行验证。由此,构建“自组织+他组织”的两阶段知识共享策略,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共享的高效率均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从知识流动视角深入剖析协同创新联盟双元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知识隐藏和知识吸收能力两个调节变量,构建“联盟双元粘性-知识流动-创新绩效”理论模型框架。通过对166家协同创新联盟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硬技术粘性与软技术粘性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和知识溢出在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知识隐藏与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效应实现,知识隐藏直接或间接正向调节双元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在知识扩散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倒U型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提出联盟企业应正确认识不同类型联盟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重视基于知识合理化隐藏的非正式契约构建,联盟合作后期适当增加网络节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通过知识有序流动促使联盟稳定合作关系形成,从而带动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原秋华 《时代经贸》2012,(14):149-150
高校校办企业对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高校校办企业缺乏先天市场环境熏陶,同时也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导致高校校办企业在发展中出现各种困境。以公司化治理为视角去配置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能有效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实现高校校办企业设立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