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一书,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目标和措施。该书的总报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若干问题研究》,着重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转变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经济改革的主题.文章从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出发,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类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从统一战线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角度出发,研究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应充分认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和探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面临的社会转型新特点,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艰巨任务及社会转型期凸显的社会矛盾等几点认识,并针对辽宁统一战线工作实际,提出统一战线服务于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政府职能转变有紧密联系。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畅,重要的体制原因是政府职能未根本转变,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不清。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明确政府职责,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政府更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构建有效的政府规制体系,促进产业政策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贾磊 《科技和产业》2011,11(11):151-154
人力资本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根本驱动力。本文研究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并对福建省经济总体情况、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和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从人力资本结构、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环境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这有利于加快转变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评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出发归纳学者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弊端的分析,接着转向学术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与对策的阐述,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发展战略转型等。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本文发现目前的研究均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支撑,学术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体制和发展战略方面的认识及"处方"上尚存在尖锐的分歧,因此未来的研究亟须寻求新的理论支持,并对相关分歧展开更深入的辩论。  相似文献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和使命。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角度入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难点以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党建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反腐倡廉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梳理入手,结合反腐倡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现状,提出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和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章从安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出发,探讨了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基础、面临的问题及加快转变安徽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进行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自主创新和服务创新,以期为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促进安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在一致。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能推进湖北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本文对现代服务业推动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十三五"时期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处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生态化为推手,正确处理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或经济发展方式的学术成果较多,但从两者关系的视角入手,把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有机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陈卫峰 《特区经济》2011,(8):205-206
十七大以来,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成为经济理论界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首先在后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其次,构建评价指标,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提出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3.
以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1998-2012年各省全要素生产率,重点考察高校科研资源转化成果与转化效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经济发展方式从粗犷向集约转变;高校科研资源转化成果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转化整体效率对发展方式转变也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但是转化第一阶段效率却呈负向抑制性作用;两模型中,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市场化程度都对发展方式转变有正向显著性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我国高校科研资源转化率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出科学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韩晓明 《新疆财经》2013,(1):5-10,18
我国多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对如何测度和评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和成效还研究的不够。本文通过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目标和措施,并结合国家、部门和地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制度,遵循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规律、规范及标准,运用量化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状况、发展动力、资源环境支撑和发展质量四个维度构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测度与评价体系"(测评体系)。测评体系应突出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应关注人的安全、权利公平及人的全面发展,以便为动态测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演化进程提供一个客观、科学和较普遍适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经济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形成机理,提出经济发展的宏观形成机制主要包括要素投入与要素效率,在微观形成机制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从数量型、规模扩张型向效益提高型、从高成本向低成本、从投资型和资源驱动型向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归纳出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是创新。  相似文献   

16.
邓平  邓娥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118-1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经验借鉴、评价体系、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在进行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转变发展方式是极为必须的,企业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其进行转变发展方式将能够有利的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要充分了解企业如何进行转变发展方式就变的极其重要,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进行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期望能够通过对其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来发现其中企业比较实用的转变发展方式的策略,在企业每个个体可以进行有效的经济结构转变后将实现巨大的生产效益,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是能够带动我国各个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今天,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以什么为导向和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深刻反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常修泽教授在中国第二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中指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应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构建环境产权制度和促进政府转型为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体制支撑。有鉴于此,本期根据中国第二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录音对常修泽教授的主题报告发言进行整理(作者同时进行了修改补充)并予以刊发,以期为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思考并达成共识,推动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以调整经济结构为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守盛 《发展》2010,(4):5-6
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表明我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我们要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的内容很多,转变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考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除了分析经济结构、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程度外,还要根据广西工业产业和经济发展状况,论述要加快转变,战略取向应遵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定位在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着力从思维战略上突破,走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文明新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