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率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扩展的索罗模型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去20年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13.5%,这一贡献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未来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将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对中国经济1991—2007的增长情况进行了因素分析,分别计量了资本存量增长率、劳动数量增长率、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制度与观念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制度与观念创新,但是已经有苗头显示,随着制度的完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高及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3.
进入2007年以来,日本经济仍然保持增长,持续时间之长已刷新战后最长时间记录,专家普遍看好今后两年的增长趋势。但低增长、通货紧缩、经济差距和老龄化等将成为今后日本经济长期面临的难题。从目前来看,日本经济继续增长对促进中国出口、吸引日资和进口日本先进节能技术与设备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英豪 《特区经济》2006,211(8):326-327
本文简要介绍了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并对外国直接投资(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数据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利用协整检验技术,验证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最后给出研究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方法将考虑人力资本与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分解为人力资本、复合物质资本、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四部分,探寻其经济增长的源泉,并对西部大开发前后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能源消费为代表的要素投入和以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几乎相等;但在西部大开发以后,以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采用绝对收敛方程考察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四类因素的收敛效应,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出现了显著地经济收敛,而这种结果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共同结果。采用Tobit模型深入分析了能源投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约束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采用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技术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展开深入研究,并结合递归分析方法,考察增长-能源-排放关系随时间的演变轨迹。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任何大规模节能减排的措施都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发现,中国存在着由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链,随着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十多亿人口生存、生活、发展的客观需要。不顾中国人口规模庞大等基本国情,一味地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减排责任,将可能延缓乃至阻碍低碳经济在欠发达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并对外国直接投资(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数据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利用协整检验技术。验谐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最後给出研究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土创新能力、FDI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国内众多有关FDI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普遍忽视本土创新能力这一重要因素,因此,FDI技术外溢的作用在这些研究中可能被高估了。本文通过1987-2003年中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分析了本土创新能力与FDI技术外溢两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出结论:本土的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在控制本土的技术创新能力之后,FDI本身产生的外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FDI与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创新能力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比东部地区更强;本土创新能力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要素替代弹性与我国工业行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下,从理论上讨论了要素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Kmenta近似估计方法,估算1979~2011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替代弹性;并根据Acemoglu对技术进步偏向定义,测算1979~2011年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且资本技术进步率增长小于劳动技术进步率增长;我国行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大致是资本偏向性的。同时,1987~2011年间要素替代弹性和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人均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盟已连续十几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因此研究中国与东盟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型产品贸易的角度,运用协整分析技术和脉冲响应函数法,采用1987~2005年的数据,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显示:1987~2005年,在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中,产品总体呈现技术密集程度越高,对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越大的特点。但是,1987~2005年间中国自东盟国家进口的技术密集程度高的产品对我国经济增长却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融发展与增长源泉:要素积累、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刚  李树 《南方经济》2009,(5):24-35
本文通过基于DEA的经济增长核算框架将中国28个省市的劳均GDP增长分解为了劳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三个部分的贡献,然后采用GMM动态面板回归技术分别检验了在1994—2003年间金融发展对这三者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显著加速了劳均资本的积累,但其却阻碍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金融发展通过不同的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可以解释为何“金融引导经济增长”这一命题在中国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2.
论文根据“转换份额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的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分解,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三个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即产业结构变迁所体现的市场化的力量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论文根据“转换份额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的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分解,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三个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即产业结构变迁所体现的市场化的力量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只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吗?本文在产品种类增加型的内生增长模型中,集中考察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产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在理论上论证了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此外,运用平滑转换回归(STR)方法对中国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贸易开放程度的高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效应;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而减少,但两者始终保持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用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和要素投入等五个部分,进一步利用核密度方法、时变参数方法、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五种增长源泉对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要素投入是拉动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环境技术进步和环境管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而环境技术效率和产业环境结构的总体恶化则阻碍了中国省区经济的增长;2000年以来,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总体呈现缩小趋势,要素投入是促使中国省际经济差距趋于缩小的唯一因素,而其他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拉大了中国省际经济差距。其中,环境管制对省际经济差距的扩大作用最显著,其次是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产业环境结构对地区差距的扩大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6.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通将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货物贸易运输环节产生巨大冲击。文章依据中国与中巴经济走廊沿线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数据,引入预计贸易增长空间与极限贸易增长空间两个测度指标,结合回归分析与反事实分析方法测算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将造成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运输距离对中国与伙伴国贸易活动的抑制作用明显,伙伴国人口总量与区域贸易协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上具有"非对称"特征;中国进出口贸易均面临典型的非效率问题,其中进口层面的效率问题更为突出;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将使中国出口与进口的预计贸易增长空间提升19.4%与10.1%以上,若进一步释放现有贸易环境的潜力,中国出口与进口的极限贸易增长空间将分别得到26.3%~263.6%与14.6%~779.7%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通将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货物贸易运输环节产生巨大冲击。文章依据中国与中巴经济走廊沿线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数据,引入预计贸易增长空间与极限贸易增长空间两个测度指标,结合回归分析与反事实分析方法测算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将造成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运输距离对中国与伙伴国贸易活动的抑制作用明显,伙伴国人口总量与区域贸易协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上具有"非对称"特征;中国进出口贸易均面临典型的非效率问题,其中进口层面的效率问题更为突出;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将使中国出口与进口的预计贸易增长空间提升19.4%与10.1%以上,若进一步释放现有贸易环境的潜力,中国出口与进口的极限贸易增长空间将分别得到26.3%~263.6%与14.6%~779.7%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提升我国经济质量与结构已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现代的首要战略任务。要提升我国经济质量与结构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经济体制的完善,离不开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本文从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方面的推动作用入手,阐述标准化对提升我国经济质量与结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王永齐 《南开经济研究》2006,110(1):101-113
按照Muzumdar和Baldwin的观点,贸易通过促进资本积累来促进进口国的经济增长,而根据Helpman等人的观点,贸易通过其内生的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持久,而技术溢出的效果则与贸易结构相关,并且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相结合,通过结合中国的数据分析发现:人力资本结构和分布状况对贸易溢出产生显著影响,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将增加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贸易通过人力资本发生的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持久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状与未来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  张玉倩 《北方经济》2007,(11):61-62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就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劳动力的价格有所提高,仍慢于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中国有效劳动力供应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快于经济增长,因此我国仍能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但近期有两个几乎相似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一是德国纽伦堡调查研究中心所分析出结果--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起码还能持续3至5年;二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如兴判断--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在5至8年之后消失.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旨在找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