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将刊载于旗下《肿瘤生物学》期刊(Tumor Biology)涉嫌伪造同行评议的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撤稿,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关注与反思。以2013-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披露的两批《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例及处理决定》中77件科研不端行为的88名涉事人员为样本,发现科研不端行为源于激励诱惑与制度要求、科学家角色冲突与角色序列冲突以及奖励制度与评价制度不对称的共谋。基于此,提出应建立健全科研数据公开机制,加快学术诚信体系建设,深化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平衡奖励制度与处罚制度等政策建议,以维护学术诚信、改善科研生态、预防学术不端。  相似文献   

3.
屈燕妮 《经济论坛》2011,(6):161-163
文章首先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了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了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解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表明,加大对研究者造假的惩罚力度,可以减少监管的无谓付出。要减少研究者的作假行为,需要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奖惩力度,降低监管成本。最后对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研不端行为包括违反科研的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严重的科研不端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研究科研不端行为属性及法律规制逻辑,从行政法、民法和刑法3个方面梳理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法律规制现状。结果发现,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科研不端行为法律规制体系,立法层级低、体系杂乱、各行政规章存在冲突、科研不端行为类型不全,缺乏可操作性。应制定国家层次的专门科研不端行为法律,整合现有行政法规,逐步推进刑法和民法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规制。另外,应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不端行为管理制度,提高科研不端行为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5.
2019年9月由科技部等20个部委联合发布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从整体上构建了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程序,是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里程碑文件,但其并未真正解决调查主体多元、事实问题与学术问题混淆、程序规则公正性欠缺与救济途径缺失等问题。有必要借鉴美国科研不端的规制经验,通过法律程序弥补科学共同体自律约束的不足,在内生机制方面不断完善科研不端处理程序,在外部约束方面通过立法与司法介入倒逼调查部门规范内部调查和处理程序,构建科学共同体自律约束与法律规则外部约束相结合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从而真正净化学术界和推动“科教兴国”。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不端行为的责任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括分析美国处理研究不端行为的政策基础上,比较了我国研究不端行为和研究不法行为的区别并作了定义;研究了我国有关法律、规章和政策对研究不端、不法行为的界定、责任处置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对研究不端行为处置的管理监督体制;提出了加强我国对研究不端行为管理的若干建议,并对目前传媒(主要是网络)上对“研究不端行为”的揭露与处置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与高校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这些行为严重玷污了神圣的高等教育.没有行之有效的学术监督和惩罚机制,形不成强有力的监督和惩罚力度,是导致目前形形色色的学术不端行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重要原因.学术不端行为惩治不力,缺乏一套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着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高校要恪守学术底线,严格把关,让求学者学有所成,这是对求学者负责,也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  相似文献   

8.
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科学不端行为是学术界管辖的事情,法律很少干预,也不能干预。基于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行为性质的逐渐转变,从3个方面分析了对严重的科学不端行为进行刑法干预的必要性。同时,也从对科学不端行为进行刑法干预的补充性方面,分析了对科学不端行为以刑法规制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为我国频繁发生的科学不端行为的遏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界的后备力量,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现今研究生学术不端的现象日益增多、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其不端行为采取的措施来进行浅析研究。望其研究为净化高校学术环境、培养研究生认知和独立创作水平能力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是美国顶尖大学尊重学术创新、捍卫学术诚信的重要保障。通过对美国四所顶尖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政策和实践的分析,发现美国顶尖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由处理依据、处理主体、处理程序和监督救济构成,在制度保障、组织支持、过程保障和理念引领方面具有以下特征:提供制度规章,确保有章可循;职责分工明确,兼顾专业性和自主性;注重程序规范,保障审理及时严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美国顶尖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对我国高校完善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因素对科研人员个体的影响效用及作用机理,基于计算实验方法,构建由高校系统、智能主体、智能主体基元3个层次相互嵌入构成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嵌套逻辑理论模型,并选取实验观察的影响因素,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嵌套逻辑理论模型进行计算实验建模及实验,揭示出3个层次的影响因素通过不同路径产生治理效果:在智能主体心理层面,个体主动抵制、“不想”产生学术不端行为进而降低发生率,其治理效果最为显著;在高校系统层面,提高高校机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能力进而提升查处效率,使个体“不敢”产生学术不端行为,其治理效果次之;在智能主体层面,强化制度警示效果的持续性,使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在个体间传染与蔓延。  相似文献   

12.
日本公共科研体系经费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科研体系中的公共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例,对其科研经费的来源、支出和管理机制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日本公共科研体系经费管理的特点与趋势进行了总结。 ?  相似文献   

13.
财政性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与使用是一国竞争力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体现出较强的刚性特征,因而产生了较多问题,如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人力资本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等。针对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刚性特征及各种现实问题,提出了科研经费柔性化管理理念,并构建了我国财政性科研经费柔性化管理概念模型,可为财政性科研经费有效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70所公立样本高校"科研奖励办法"政策文本内容及其7类16种奖项共计651频次计量结果发现: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论文是奖励对象的重点;奖励对象多少与样本高校类型和层次呈反方向变化;各类型高校对ESI高被引论文等特别是教学型高校对各个等级科研项目存在严重的重复奖;科研项目奖励金额大小与高校类型和层次也呈反方向变化,一些教学型高校对各级科研项目奖励金额往往存在大于或等于科研项目经费本身等极不合理的现象。公立高校的科研奖励和奖励过度违背科研劳动及知识发展流程理论。最后提出对策:提高保健层,试行年薪制;保障基本承认层,提高声誉奖;完善和规范提高层与特别奖励层。  相似文献   

15.
科研团队中科研人员间的合作是基于科研引力而产生的,这种引力来源于实现个人科研目标的预期,该预期主要受科研质量、科研目标、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相互间对这些因素的了解与信任的影响。在科研引力的作用下,科研团队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在科研团队成长过程中,科研引力的变化将导致团队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刘新民  俞会新 《技术经济》2020,39(11):175-182+191
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广大教师的职业追求,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设计科学合理的科研产出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双方的共赢。在分析影响教师科研产出关键因素基础上,探索教师科研绩效的激励机制,以激发高校教师围绕学科建设主动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更多的学术成果。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建构激励模型得出教师努力水平不可观测时的最优激励合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的最佳收益与初始工资水平、平台环境、激励水平、产出效率存在正向影响;而与从事科研工作的努力成本系数存在负向影响。(2)高校的最佳收益与平台环境、单位产出收益存在正向影响;与教师初始工资水平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技人员作为职务科技成果的创造者,拥有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优势,理应参与并主导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由科技人员的隐性知识和以知识产权为表征的显性知识两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国有科研事业单位主导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缺少科技人员参与以及对职务科技成果隐性知识的关注,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了科技人员参与并主导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障碍,提出了突破机制障碍的策略,构建了由科技人员主导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以主体间性为基本理论视阈论述科学数据共享存续机制,挖掘科学数据共享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类主体间关系,为科研主体的科学数据共享行为赋予选择权,在尊重参与人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对参与人主体间性发展建构共生共存空间;其次,从发生前提和内在动力两个维度论述科学数据共享产生的基础,基于主体间性内涵,从内在动机和实践机制等层面剖析主体间性作为科学数据共享行为产生的原因,基于预期建立和预期获益两个阶段阐释科学数据共享产生的内在动力;最后,从个体层面参与约束和整体层面获益分配论证科学数据共享可持续机制,指出个体保留效用的满足和公平合理的获益分配能够满足个体层面参与约束动机及主体持续参与科学数据共享的正向心理预期。基于主体间性的科学数据共享理念能够孕育、激发和强化科研主体参与科学数据共享的内在动机,为科研主体数据共享嵌入行为提供契机,并为科研主体动态关系的建构与存续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杜斌  徐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3):149-154
以“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列靠前的中美大学为样本,对样本大学2005—2013年SCI论文发表情况和专利授权情况进行整体态势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科学研究实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在宏观上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大学科学研究对其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关联发展水平高的大学能在高水平科学研究基础上产生更具影响力的技术创新成果。近十年来,中国大学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宏观规模与发展速度方面优于美国大学,但在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关联发展方面,中国大学整体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与美国大学相比仍有很大的追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