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经济评论》2006,(12):12-13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5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大都集中在“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上。温总理强调,要让依靠无序和过剩投资的经济增长,转变成为高效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
2004年在“宏观调控”声中度过,虽有小惊,却无大险。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稍一加速,不要多久就会因为资源瓶颈收紧、通胀压力增加而不得不减速调整的情况已经发生过多次,以后还会不会再次发生?我们能不能靠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稳步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 "十一五"规划建议,份量较重的部分,莫过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鲜明而具体的量化指标,让我们感到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极为重要和紧迫。长期以来我国以粗放方式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与1990年相比,2004年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然而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依旧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难以再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前行。  相似文献   

4.
《海外经济评论》2007,(8):15-16
【美国《商业周刊》2月5日】中国正逐渐意识到,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高增长率并不一定会带来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福利的不断完善。正如中国政府所强调的,经济增长必须更侧重质,而不是量。  相似文献   

5.
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问题的提出。最近城市建设和重化工业投资拉动过热表明,我们仍未脱离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外历史都证明,沿着这条路无法平稳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之际,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评估与转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锦 《改革》2012,(1):5-1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的突出表现,国际上对中国模式的兴趣日浓。二战以后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历史经验和挤压式增长的特点表明,今后几年中国有很大可能性进入增长速度下台阶的时间窗口。这不仅是增长速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的转型。应从结构性、体制性和实效性上理解增长模式转型。改革应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参与促进型改革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处于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国际环境中,国际市场需求增大,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将全方位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将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国内储蓄继续维持高水平,都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也将面临贸易摩擦增加、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国内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各阶层差距扩大等矛盾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毫无疑问,“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经把香港装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这既是一份厚重的礼物,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香港应当主动广放眼量到内地、广开思路融入内地,力争成为中国新一轮财富增长的战略引擎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 2005年新年伊始,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纲,被提到了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成了我国政治生活最强最美的主旋律。2005年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20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是新一届政府的深得民心的政治纲领。胡锦涛总书记  相似文献   

10.
【美国之音11月17日】中国在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中,消除贫困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政府希望利用财税优惠办法来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消除社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对加强宏观调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定程度上讲,规划也是生产力,是对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调整,科学的规划是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  相似文献   

12.
顾华 《辽宁经济》2006,(12):22-22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过去20多年支持经济增长的诸多基础性因素将要发生重要变化,有的不复存在,有的将向新的形态演变,现有增长模式将面临着以往未曾有过的转型压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信息》2007,(4):26-26
2006年11月9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下简称《规划》)而新的开放格局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成为此次《规划》出台的重要背景。《规划》对新时期的外资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估与思考,中国利用外资将有一个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4.
过去二十多年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诸多基础性因素正在或将要发生实质性变化,现有的增长模式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即将到来的“十一五”时期,增长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与已经过去的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相比,“十一五”时期将是一个具有突出特点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处于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国际环境中,国际市场需求增大,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将全方位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将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国内储蓄继续维持高水平,都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也将面临贸易摩擦增加、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国内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各阶层差距扩大等矛盾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规划中间的问题,就是增长方式转变问题,制订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个长达两年的讨论,讨论的结果就是为我们“十一五”规划奠定了一个理论上的、政策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发布后,理论界有许多解读。分析说,十一五规划将透出许多新的革命性理念,值得关注。——与过去十个“五年”明显不同的是,第十一个“五年”由“计划”变成了“规划”,虽一字之差,内涵却不尽相同。——中国的政策取向将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倾向有利于穷人收入的增长,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将转变为以“共同富裕”为主调。  相似文献   

19.
《学习时报》在2004年10月11日刊登了程晓农先生的文章《正视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针对这篇文章立论的依据,以及由此推断出中国经济增长瓶颈的结论,刘宇赤先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