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牛市看公募,熊市看私募.07年,单边牛市,公募基金"胜".08年,单边熊市,私募基金胜.08年在全球经济下滑,投资者信心遭受打击之际,私募基金却表现良好.与股票型基金整体亏损50%以上相比,私募信托单位净值平均下跌35%,再次跑赢了公募,也跑赢了上证指数近70%的跌幅.在熊市,为何私募能一枝独秀?而在牛市表现却不如公募?如何扬长避短,发挥私募基金的竞争优势?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芳 《经济导刊》2007,(6):44-46
2007年的基金业,"作别公募"成为一个趋势. 时下,公募基金市场如火如荼,其规模不断膨胀,2006年年底基金资产总净值突破了8550亿元,并迅速朝一万亿关口迈进;同时,私募基金渐入佳境,其运作者不仅仅获取与公募基金一样的声誉,而且得到了收入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2009,(7):118-119
对比公募基金和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令人遗憾的业绩,阳光私募基金异军突起,成为去年理财界的新亮点。2009年已经过半,阳光私募基金还能再创辉煌吗?  相似文献   

4.
李伟 《经济》2012,(4):112
随着券商资产管理门槛的降低和私募基金证券账户开户的重启,曾经占据牌照和制度优势的公募基金将面临券商资管和私募的夹击.种种迹象显示,郭树清主席正在给金融资产管理行业松绑,公募基金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66家公募基金公司总规模为2.17万亿元.同期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总资产净值共计1380.71亿元,阳光私募管理的资金总规模为1600亿元.  相似文献   

5.
司斌  肖瑾 《经济论坛》2012,(1):101-103
本文阐述了对冲基金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对对冲基金发展模式的阳光私募的发展历程、现状进行介绍,结合目前中国的公募基金,将其与私募基金进行对比,揭示了阳光私募产品的结构与特点.  相似文献   

6.
私募基金(Privately Offered Fund)是相对于公募基金(Public Of-feting Fund)而言的,两者的区别主要有:募集的对象不同,公募基金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投资者募集,私募基金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募集;募集的方式不同,公募基金通过公开发售的方式进行,而私募基金通过非公开发售的方式进行;监管要求不同,公募基金有严格的信息披露、投资范围、业绩报酬等监管要求,私募基金对信息披露等监管要求相对灵活,主要强调的是行业自律管理和协议约定.鉴于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有着不同的监管要求,也就形成了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不同的发展状况,发展中也暴露了不同的问题和发展瓶颈.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分析,更好促进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伟 《经济月刊》2012,(4):112-112
随着券商资产管理门槛的降低和私募基金证券账户开户的重启,曾经占据牌照和制度优势的公募基金将面临券商资管和私募的夹击。种种迹象显示,郭树清主席正在给金融资产管理行业松绑,公募基金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金的快速发展,管理行业内竞争日渐激烈、分化程度也加剧。综合实力突出的基金管理公司在团队打造、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业务拓展等方面更具竞争力,对旗下基金业绩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基金经理作为基金投资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对所管理基金的业绩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评价还是选择基金,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产品一个都不能少。基于此,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推出包含"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产品"的全方位立体基金评价体系,帮助投资者全面掌握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产品的行业定位,引导理性投资。在公募基金管理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非公募性质的证券类集合理财产品也逐渐"走俏",但由于非公开渠道发行、信息披露相对不透明等因素制约,对更多投资者而言,非公募证券类集合理财产品相对"神秘",让投资者"敬而远之"的同时也制约了行业自身发展。因而,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还独家推出了非公募证券类集合理财产品及实际管理人评价体系,从收益及风险角度对非公募证券类集合理财产品及其实际管理人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私募基金作为一种较新型的工具活跃在投资市场这个大舞台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且显现出日益迅猛的发展势头。在我国,有必要实现私募基金的合法化。我国应从私募基金的发行主体、私募基金的管理人、私募基金的监管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以期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正确认识私募基金的作用及存在问题私募基金是指与公募基金相对,向  相似文献   

10.
黄佳 《经济前沿》2002,(7):42-44
私募(Private Placement)是相对于公募(Public Offering)而言的,二者在证券发行方法上有差异,公募基金公开发行份额,而私募基金只向特定的对象发售邀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等都是全球闻名的私募基金,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金融控股公司都在从事私募基金活动。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所谓“私募基金” 或“地下基金”,实际上是一种私约基金。它们作为金融运作中的一种代客理财或资产管理业务,并非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在签署契约的过程中,条款对各方虽有一定约束力但不具有法律效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私募基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云 《经济师》2003,(1):238-238,240
文章通过对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特点比较 ,论述了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并提出我国应尽快发展私募基金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募基金FOF指引的推出,FOF产品不再局限于券商自营或者私募的大本营,它走向了大众的视线.公募基金公司推出FOF产品已经迫不及待,那么该类产品的推出到底对公募基金公司有什么影响?是否会促进其管理规模的大幅上涨?是否有利于其客户满意度?还是仅仅增加了公募基金的产品线?这些都是将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韩鹏 《生产力研究》2008,(21):46-47
文章就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在募集程序与方式,在投资方面的限制及信息披露的方式不同等几方面,详细介绍了私募基金的含义及其组织形式,同时就该基金在我国存在的意义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过去两年迅速扩容,在产品数量、资产规模、管理人数量上都有体现。其中,在统计范围内,122家管理人2009年共发行了242只阳光私募,平均募集规模达0.9亿,均达到2006年以来的高峰。私募行业的发展也为自身展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其中尤以人才吸引更为突出,有来自公募、券商、其他金融机构乃至实业人才投身私募。  相似文献   

15.
谢亮宾 《时代经贸》2007,5(11Z):130-131
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的共同基金而言的一种基金类型,这种基金属于一种合伙人制的小型私人投资公司,主要投资于公开交易的证券和衍生金融产品,是一种高风线的投机基金。随着证券市场改革的深入,私募基金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换,本文从研究美国私募基金运作机制入手,探讨适合中国私募基金运作的机制,以规范和发展我国的私募基金。  相似文献   

16.
洪锦屏  罗毅 《资本市场》2011,(11):22-32
2011年以来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发生的许多变化,格外引人瞩目。例如,原先被认为是资产管理主流力量的公募基金已经连续三年净值负增长,大量私募基金出现并在这两年的市场波动中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化,银行理财产品爆发式增长逐步成为资产管理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变化的背后实际上不论是享受资产管理行业成长的广大投资者、参与资产管理行业运行的企业、监督资产管理行业平稳运行的决策者,还是关注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研究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私募基金由于仅仅向少数特定对象募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募基金中存在的利益主体缺位、激励机制不明确的局限性,同时私募基金管理者(代理人)也具有投资者(委托人)的某些效用函数特征,部分化解了委托一代理双方的利益冲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委托--代理关系。针对我国私募基金的现状、公开、合法、规范地发展私募基金应该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下一步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基金业下一阶段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最近,随着《投资基金法》立法的进展,私募基金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那么,什么是私募基金?目前在国内发展私募基金的条件成熟了吗?发展私募基金需注意些什么问题?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等等,本文对此作一番论述。什么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问题引起市场的关注起始于2000年11月在深圳召开的“2000年中国投资基金立法国际研讨会”上,提交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基金法》草案第四稿中有专门一章用于规范“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此经有关证券报章一披露  相似文献   

19.
飘红的基金     
峰回路转,这是对2012年基金行业最好的总结. 一蹶不振的2012年股市让偏股型基金备受打击,加之接连不断地传出基金公司高管离职的消息,更是让基金行业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共有14位基金公司总经理离职,218只基金更换基金经理,181位基金经理离任.  相似文献   

20.
<正>券商集合理财评价券商集合理财评级思路一年前,国金证券率先在国内推出"非公募集合理财评价",对券商集合理财、私募基金等非公开募集的证券理财产品进行评价,旨在方便广大投资者了解这些非公募集合理财产品、对其风险收益特征及实际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有更深入的比较和认识,并促使整个行业的"阳光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