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纵横》2021,(2):8-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探讨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问题,而只有理解人的本质,才能把握人的需要,进而准确定位生产目的。建立在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和历史本质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完整的人"的本质是:从事生产劳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能动地表现、实现与确证自由个性和满足其需要的人。"完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定,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完整的人"的客观现实性规定,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展望自由人联合体,又历史地承认"经济人";既追求帕累托改进,又倡导"孔子改进"。  相似文献   

2.
焦淑军 《经济师》2008,(1):40-41
文章对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的本性是人的需要,人的现实多种多样的需要就是人现实的丰富多样的人性。人性由人的本质决定,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是统一的,人的本质是人性的最终根据。需要即是人的本性,创造即是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只有在"原子"社会经济观的层面上,科斯的"企业契约论"才能得以解释,但这种虚拟语境下的社会经济观并不能合理反映现实世界,因此,对企业本质的探讨,需要回归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中来进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有生存和自由两大基本福利追求,这两大基本福利追求往往使人陷入"两难选择":要提高生存福利,人们需要加入组织以获取合作剩余,而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又会降低人们的自由福利。文章基于"个体—组织"对立统一方法论,讨论了企业产生的原因与契约的作用,得出了企业本质是创造合作剩余的经济组织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当今新的发展和实践,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剖析了"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三个方面内客进行了简单的阐释.揭示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消费潜力的质与量——基于人性需要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不足是主流经济学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一百多年来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消费不足的困境,也是困扰我国经济的现实难题.西方经典"消费不足理论"虽然从宏观上论述了消费不足产生的原因,但忽视了最重要的需求主体一人,即微观个体,只有研究清楚了人性需要的内涵与本质,才能做到真正开发消费潜力.目前在国内经济学界,同样缺乏从微观层面人性需要对消费潜力的研究,大多数仅仅从宏观层面分析居民消费不足,进而探讨政府需求管理政策,很少从微观层面深刻认识植根于消费意愿的人性需要.这也正是作者转换视角一从人的微观生理和心理感官特性研究消费潜力的动因,试图从人性"需要什么"和"需要多少"来研究我国的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6.
季红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282-284
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的教育。通过接受高职教育,学生不仅要获得"第一职业",更需要在未来职业中发展自己;不仅要有就业的能力,更要有开拓职业空间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志 《当代经济研究》2012,(9):13-20,93
在一个语言模式、话语体系、文化形态越来越决定资源配置、利益机制、发展方向的时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发展观来引领,而且需要科学历史观和科学世界观来提升。在这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以人的批判、探索、发现、创造等活动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实践,"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是以全人类、或大多数人或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本。马克思的世界观与《资本论》的方法论本质上是彻底的"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应该着重研究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生产关系的特殊运动形式。经济学必须研究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运动,不应把精力放在虚构某些抽象的、仿佛适用于一切社会的原则上,并把这些抽象原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有经济学家公开宣扬,"人是自私的",说这是经济学的"结晶"、"精髓"。因此,经济学不需要去研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以及这些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而只需要运用"人是自私的"这一原理来推断、分析各种经济问题。从实践上看,资产阶级学者从来都是利用"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命题来反对社会主义的。"保护个人财产,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发展"的说法,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出了他的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初学往往认为,该论断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本则不以为然,而是试图从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透视这一论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从横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三个层面: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丰富而完整的内涵,以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的维度,正确阐述了人的本质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相互制约和有机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异化劳动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的根源,揭示了货币是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集中表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以马克思自然观思想为指导,尊重、保护和顺应自然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批判金钱万能价值观,以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9,(12)
康德的哲学所解决的是自由问题、人的问题。他以形而上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指出人的认知受必然性的限制,不可认识自在之物、但在道德实践领域却是自由的。为解决当下市场经济中面临的道德与自由受限的问题,需要重新回溯康德的哲学思想,考察经济行为与道德自由的关系,探究道德与自由在市场中的本质,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启示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学说,可以很好地为当前企业中职工思想大幅频繁波动提供理论分析依据。文章尝试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判断出发,从人与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关系、人的发展与人的全面需求的满足以及人的社会属性在职工心态中的表现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职工思想波动问题的本质,并进而提出了劳动成果分享、劳动分工选择等四条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肯定了康德自由是人类本性的观点,并把"自由"与"人类能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提出要"自由地实现自由",构想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在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中,"自由"是比"全面"更具本质意义的关键性概念,决不能用"人的全面发展"替代"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吕娉婷  韩松 《经济师》2012,(9):23-24
马克思认为,自由贸易的本质不是劳动者的自由,而是资本的自由。自由贸易的本质关注的是"物"而非"人",所以,马克思强调真正的自由的贸易应该是关注"人"的贸易,即:人文贸易。但是,人文贸易也经常被一些发达国家所误用,他们经常打着人文贸易的幌子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设置重重壁垒,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15.
贾孟喜 《经济师》2012,7(2):29-30,34
以人为本包括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本、以满足人们的享受需要为本和以满足人们的发展需要为本三个层次内涵。从精神实质上说,它提出了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本质要求,需要我们通过利益关系协调,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6.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一是指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指所有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全面发展进步凸显出来,它的建设需要一个平台,而学习化社会:正是具有这个社会性平台的特点。因此,构建学习化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人之本质的多重表现样态与生产力解放系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文章认为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三重样态的表现构成了人之本质的表现系统,由于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而人的本质全面和谐表现就是人的解放,就是作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改善,就是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人决定制度,制度的变革实质是人的多重本质样态相继获取表现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遵循市场规律的客观需要,结合完善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深化高等学校特色培养的"三大"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虽然已探讨多年 ,但分歧依旧。本文从观察人的活动、分析人在活动中 ,在和他物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找到了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答案 ,得出了人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综合这一结论。即 :生产力对人的本质的决定作用是和社会关系一起共同发生作用的 ,单纯改变社会关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本质 ,但发展了的生产力若无适宜的社会关系相配合 ,人的本质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说 :人的本质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而不仅仅是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重点研究了受贿罪中"贿赂"范围问题.通过对贿赂的本质进一步澄清.突破了作为受贿罪犯罪对象的"贿赂"必须是"财物"的传统理论.提出了应将贿赂的范围扩大到所有能够满足行为人生活需要和精神欲望的一切物质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