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大农区粮食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按照农业区划原则确定的九大农区是:东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改革开放以来,各大农区的粮食生产格局和潜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我国九大农区资源情况、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各大农区粮食生产潜力,从中寻找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用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对浙江省粮食生产的主要一些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研究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寻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对策。这对浙江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粮食生产潜力区域布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划分了我国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区域;并以县域为基础计算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程度,有约44%的县域技术进步低于全国水平。最后提出了科技兴粮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农家之友》2009,(12):1-1
当今国际粮食市场的严峻形势,对我国粮食供求和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我区形势来看:粮食生产潜力有限,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渐突出,受养殖业和加工业愧速发展的影响,粮食产销缺口逐年加大,粮食供求已由基本平衡地区向粮食销送转变,结构性缺粮的矛盾日益突出。看来,打牢粮食安全基础极其重要。为了打牢粮食安全基础,我们有如下几点进言:  相似文献   

5.
基于改进的农业生态区法的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评价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研究目的:发展适合于中国的农业生态区(AEZ)方法,并应用于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评价的实践.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结果:在2000年投入水平下的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为食用粮58984.28万吨,油料3017.76万吨,糖料9744.46万吨.研究结论:AEZ是宏观尺度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有效方法.受基础数据精度、评价参数适用性等影响,评价的结果仍然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区域产业区划将有利于实现产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粮食生产区域化必将有利于粮食安全战略实现。但是,受比较利益等因素影响,粮食主产区生产主体积极性较低,严重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通过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保证粮食生产促进中国粮食安全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国内外学者就如何对粮食主产区进行补偿等问题,从多方面展开了研究。多数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耕地保护补偿、强调产销协调补偿和强调治理机制补偿是保证粮食主产区的利益,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同时,把粮食生产行为与空间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者补偿系统化、阶段化及利益补偿的内生化必将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冬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黄淮海区是我国第一大冬小麦主产区,研究选择黄淮海区为研究区域,首先运用线性倾向率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区近50年来太阳辐射量和平均温度在全年和冬小麦生育期两个时段内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运用AEZ模型计算了黄淮海区各气象站点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阳辐射量和温度变化对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淮海区全年日均太阳辐射量和生育期内日均太阳辐射量均表现为减少的趋势,且全年日均太阳辐射量减少幅度较大;(2)黄淮海区年平均温度表现为上升的趋势,而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的上升趋势极不明显;(3)黄淮海区冬小麦生育期内太阳辐射量的减少和平均温度的降低是导致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新疆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整理了1949~2006年新疆粮食生产数据资料,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新疆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动态变化状况.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测算了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总人口、第一产业劳动力等9个因素对新疆粮食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疆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江苏省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现状出发.研究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江苏省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潜力.以期为决策部门制定人口政策、粮食生产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计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各类粮食生产潜力,采用Helmun lieth估算式计算了全区粮食气候生产潜力。提出了粮食持续的战略对策。为正确指导粮食的区域平衡政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到本世纪末,下世纪中叶,中国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生产能否实现与人口同步增长来满足未来人口的食物需求?这个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本文仅就21世纪我国的粮食问题及其对策,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最近,南京经济学院陆伟国撰文认为,我国粮食预警系统应有的特点:一是粮食预警系统要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于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粮食生产、流通的实际状况,能够反映粮食生产、流通的特有的影响因素;二是粮食预警系统要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同时注意对粮食生产和流通两方面的预警;四是重视政策研究,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粮食预警系统实质上是对我国粮食生产、流通管理办法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讨,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生产流通的宏观调控体系,并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加以实施。在对粮食进行预警预测时,必须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耕地少、农业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基础脆弱,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供需矛盾突出。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粮食生产需求动态平衡,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探讨和研究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保护和涵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阶段DEA Windows的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耕地面积有限、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合理评价粮食生产效率、认清粮食生产现状、探索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06—2015年主产区13个省域数据,采用三阶段DEA和DEA-Windows相结合的方法,既关注外部环境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又注重主产区各省在粮食生产效率上的动态演变规律,从而更加精准地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外生环境变量对粮食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受灾面积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阻碍粮食生产效率,而人均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效率有促进作用;剔除环境影响后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发生了较大变化,江苏省和河南省成为粮食生产效率最高的省份,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外,其余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均有所提升;从剥离环境影响后的区域效率分布情况来看,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呈现出从中部地区向东西两边逐级递减的趋势,但就其自身发展而言,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增长速度最快,区域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主产区内部的粮食生产效率演变处于收敛过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粮食生产效率仍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三阶段DEA-Windows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水平,应结合地方实际,有侧重的制定效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议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供给 ,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研究和深化认识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规律和特点 ,防御粮食生产波动带来的影响 ,对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 ,具有重要意义。从粮食增长率变化角度看 ,粮食生产波动是粮食生产的相对较高的增长率达到某一水平后 ,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下降到一个相对较低水平 ,甚至连续几年在这个水平上的徘徊。粮食生产波动 ,分一般性波动和超常性波动。一、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状况、特征  回顾粮食生产的历程 ,不难发现粮…  相似文献   

16.
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入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采用分组比较法、生产函数法以及最优规划模型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规模与粮农收入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粮农收入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少,人口基础大增长快,因此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究竟还有没有潜力,有多少潜力,是政府和人民都极为关心的问题。我们的研究表明,我国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潜力不仅有,而且还是比较大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转移趋势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粮食的生产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研究我国粮食的生产现状,探索优化粮食布局的措施,有利于粮食的平稳增产,更好地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2006—2015年为研究时间尺度,以我国南北方为研究的地域尺度,系统分析五大类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豆类和薯类)及粮食总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变化,探究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转移趋势。[结果]我国玉米生产重心向北偏移,薯类和大豆生产重心向南偏移。南北方粮食总产量和种植面积显著提高,其中北方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南方,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向北方偏移。[结论]今后,我国应注意优化粮食生产格局,引导粮食种植逐步向主产区转移,加快推进主产省份粮食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产量较低的省份,逐步淘汰单产量较低的粮食作物生产,或整合粮食种植资源,在一些城市边界引导发展乡村观光旅游。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广东粮食生产较为稳定,但受制于地形与种植结构等因素,2022年粮食总产量仅排名全国第19位,粮食自给率只有25.4%,排名全国倒数第二。本文从县域粮食产业的角度,对广东粮食发展规模、区域分布进行研究,对广东与江苏、浙江两省粮食生产情况进行对比,采取案例分析方法考察台山、罗定的粮食产业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广东县域粮食产业发展主要受制于种粮效益差、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等因素,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着手,推动广东县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受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明显,主要呈现出区域结构分化明显,粮食生产逐渐向粮食主产区聚集;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形成,生产重心与中心向北转移;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形成,粮食生产集聚在优势的粮食产区等特征。文章采取案例分析方法,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剖析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基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逻辑框架,选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农民增收结构变迁、人均收入比较、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经营耕地程度、财政投入及生产条件改进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应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产销区农民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不明显,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经济发展滞后等消极影响。该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着力打造粮食区域化生产;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形成农业发展为主、其他产业并行的发展模式等。该文提出,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提升:一是扩大准则层指标设定,精准、细化指标层指标选择,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评判;二是拓展研究视角,从个案分析推广到整个区域分析,总结普适性与特殊性规律,有的放矢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