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对中国这样一个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用索洛模型等现代经济学主流分析方法进行来源的历史解释和潜能的未来展望,存在着模型本身假设场景与中国经济体制不符的局限。特别是如果以索洛模型计算,中国未来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2.5%。而1978—2021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24%的高增长率,潜能来源改革开放使TFP增长率由负转正、市场化改革使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城镇住宅资产化改革使其交易获得从零到市场价格的溢值,而土地有偿出让所发生的土地价格从零到市场价格的溢值则直接以生产法核算进入了GDP。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市场与计划并存的二元体制,市场经济标准值与二元体制扭曲值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值,如何将这种差值转化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应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将经济增长潜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据此,本文的分析思路是:一方面,差值乘以资源是生产、财富、收入和需求的损失,而损失除以标准值则是生产要素、财富资源、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需求的闲置、浪费和收缩等;另一方面,可以将其视为体制扭曲性剩余,改革逐步使体制扭曲值向市场标准值接近。在实际操作中,将差值(y-x)内生化入...  相似文献   

2.
比较中国和越南两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是转轨经济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越南的国有企业改革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两国在许多方面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如何才能解放思想,突破体制的束缚,在改革的力度方面下大力气才是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时至今日,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按照传统体制来设置的,实行的仍然是党政双重领导、并驾齐驱的两套企业领导体系。在此情况下,企业内部两心不和、相互掣肘现象难以根除,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率与活力。可见,这个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下面,就改革与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模式与对策作一探讨。一、必须重新认识改革与完善企业领导体制的出发点改革与完善企业领导体制,首先必须在改革的出发点上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认为,必须以下面三点认识为出发点:1.要正确掌握判断企业领导体制是否合理的标准。企业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大突破靳共元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解开中国国企改革的关键一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是中国微观经济的要害,这一问题涉及政府职能、金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等领域。中国改革有一个难解的扣,就是如何在保留一定国有成分的情况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使公司治理有效,并妥善处理政府-国家所有权人-公司之间的关系。作者结合世行,分析了解开这一扣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在需要警惕的不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是“转型陷阱”。“转型陷阱”指的是,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的过程,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形成最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并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中等收入陷阱”的突出表现是原有支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耗尽而形成的经济停滞,而“转型陷阱”的主要表现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既不是改革处于胶着状态,也不是改革受挫,也不是改革处于停滞状态,甚至也不是向旧体制倒退,而是将转型中某一特殊“过渡形态”定型化,形成以维护既得利益为主要目标的混合型体制。现在中国问题的关键是要打破“转型陷阱”的逻辑,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重新凝聚改革共识,坚定不移地走向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家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正是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创新,使中国经济学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走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阶段。在经济学理论取得创新性突破的过程中,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的高速发展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是中国经济学取得伟大成就发生重大转变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管理型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近年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财税体制及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公共会计的习惯做法,中国先后对以前适用于计划经济及其相应的财政管理体制的预算会计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武振山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粮食问题上,明确提出要走“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路子。但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到底改革到什么程度,在现阶段应采取什么模式,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2006年7月,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政府转型”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就“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广泛的共识。专家认为:与过去的28年不同,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适应这个变化,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为目标,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是协调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关于改革国有企业资金供应体制的探索高稚光资金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物质基础。资金紧张是长期以来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问题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金供应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12.
公司制:中国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陈鹏飞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方向。企业作为社会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价格改革的过去和对未来的展望路南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的价格体制1953年以后,特别是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逐步走上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产品经济轨道。价格体制与之相适应,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计划...  相似文献   

14.
李莜  王婧 《时代经贸》2007,5(10Z):97-97,99
中国的事情必须按中国的实际加以解决,我国的垄断行业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与矛盾都有其特殊性。我国的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方向,也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尤其是要分清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  相似文献   

15.
葛爽 《时代经贸》2008,6(10):63-64
目前随着全球混业经营大潮,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已初露端倪,这对中国的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巨大挑战,改革迫在眉睫,但由于宏观环境和微观体制都还不成熟,尽管当局已经做出了努力,但对于监管体制的改革还没有明确方案。基于这一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改革30年来中国在旧体制和市场化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国家体制,它既是中国30年来经济发展“奇迹”的能动主体,也是同时期凸现的社会和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它既可能凝固为一个僵化的体制,也可能是一个仍然在“转型”中的体制。本文先讨论此体制和发展与危机之间的关联,再讨论其在运作中所显示的一些特点,最后提出对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彭广荣 《经济师》1994,(1):35-35,60
厂长负责制也应改革彭广荣●厂长负责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领导体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领导体制的设想作为已被充分肯定的厂长负责制这一企业领导体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能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吻合,对这个重要问题应作一番...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目前在改革理论和政策研讨中颇为流行的“循序渐进”概念并不能确切地说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因为各种体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不可能改好了一个再改下一个 ,否则会出现体制“不协调成本”。文章提出了“平行推进”的概念 ,作为改革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 ,它可以说明为什么在体制转轨过程中 ,某些体制的改革“超前”和“滞后”(瓶颈 ) ,都是无效率的。在所有领域 (包括政治体制和社会政策 )都同时积极推进改革 ,同时考虑各种体制之间在转轨过程当中 (也就是在没有彻底完成改革之前 )的相互协调 ,应是体制改革的基本政策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行政体制层面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外,政治层面的改革始终未能及时跟进,这种改革与现实问题解决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冲突,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高端改革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林超超 《开放时代》2013,(1):146-164
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业企业中的劳动竞赛,是提高生产效率最常见的手段之一,透过它可以考察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微观运作与产能效益。事实上,改革前中国的计划经济自有它的激励机制和效率考量,劳动竞赛等群众运动式的生产动员方式,正是当局在意识到企业(单位)外部与市场隔离、内部缺乏自主经营权和增效动力的体制缺陷时采用的一种直接针对劳动者的激励增效办法,但是,国家未能有效减少来自单位组织及其成员的体制内博弈行为所带来的损耗,以至于将旧体制下的中国经济送入了高增长、低效益的漩涡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