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农业区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不失时机地转到成果应用上来,是区划工作的重要任务。运用区划成果可采取多种形式,我省是建立农业区划(区域开发)模式实验(简称模式实验点),以求探索应用农业区划成果,振兴农村经济的路子。它是按照资源调查—区划—规划—实施(反馈)的科学程序进行的。是依据县级综合农业区划分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实体模型实验研究,进而达到验证修改农业区划,进行区域综合开发,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模式实验研究,是农业区划的继续和深化。 模式实验,是在区域开发综合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摸清家底(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为区域多层次开发农业资源、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提供方向、途经和措施,它的出发点是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专  相似文献   

2.
1982年以来,我们运用农业区划成果和农业系统工程,编制了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3个农业区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县畜牧业规划模型。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我县农村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应用区划成果,制定发展规划 (一) 1983年编制的包括全县乡村工业在内的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全县农村工农业生产今后发展的指标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秦巴山区农村经济开发规划研究》课题组于1986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在陕西省汉中举行了第二次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课题组负责同志和各省课题组成员共18人。会议交流了第一次协调会议以后各省的准备工作进展情况;着重讨论了1987年的研究工作。会前,参加了陕西省农业区划办公室和省农业区划学会在安康召开的《陕南山区农村经济开发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听取了安康地区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参观了农业区划成果展览,了解了安康地区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1980年组织省级各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在研究分析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对60余县进行了考察,编写了《贵州省综合农业区划》(草案)。1984年根据本省新形势、新问题,以省农业区划研究中心组为主,组织了近百名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于1984年7月完成了《贵州省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增加了导言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内容,增加1个一级区和4个二级区。1985年7月24日由贵州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通过鉴定,成果的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5.
全国第二次农业区划会议后,四川省的农业区划工作发展速度之快,参加人员之多,调查研究的内容之广,取得的成果和运用成果的效益之大,在我省农业科研史上是少有的。全省205个县已全面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已提交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和单项区划报告的县占70%,有一半以上的县已经省地验收。农业区划如何适应农村历史性的转变,这是当前农业区划工作进一步深入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就新时期农业区划工作如何进一步深化,农业区划成果如何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和实际工作三个方面对农业区划、国土规划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相互结合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五年来,我省的农业区划工作由点到面,由粗到细,逐步深入,发展很快,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省级农业区划,已提出报告、县级区划全面开展,提交报告的县占70%以上。已经完成的县正运用农业区划成果,开展专题调查和战略研究,制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生产基地建设的前期论证与可行性研究,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农业区划的深入发展,大大丰富了农业区划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对农业区划的理论、性质、任务的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仅管农业区划工作发展了,但它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地域分异规律;有的认为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应该是系统规律;还有的认为现在发展商品生产、区划理论应该是资源经济学。  相似文献   

8.
1984年底,市、县两级综合农业区划工作基本结束后,我们立即着手应用深化农业区划成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区域规划、区域开发和重点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方面来。并且跟踪深化,实施黄河故道地区资源的综合开发,把农业区划成果真正转变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该项成果是在县级区划基础上,于1982年10月提出初稿,在地委四级干部会上广泛征求意见,又经两年专题调查和发展战略研究对原稿进行补充修改,写出《六安地区综合农业区划》,于1985年6月由六安行署科委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并通过鉴定。 该成果主要内容: 1.对六安地区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据分县土地调查统计实有耕地比原统计数多35%。分析了气候、水资源、生物资源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七五”期间农业区划工作任务执行情况 1986年以来,国务院要求把农业区划工作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农业综合开发研究。“七五”期间农业区划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应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成果,面向农业区域开发和扶贫开发,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规划方案,以及建设项目、行业开发、产业开发和商品基地建设的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1.
一、农业区划工作区域规划和区域开发的重点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自1979年4月以来,我国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由点到面、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地不断深入,蓬勃开展。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不懈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和显著的效益,对加快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十年来,农业区划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所经历的工作重点既有紧密的连  相似文献   

12.
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农业区划工作本身,也不断地向着广度(横向的)和深度(纵向的)方面发展。从横向方面看,农业区划涉及到了农、林、牧、副、渔、工、商、能源、交通、科技、文化、教育、集镇建设、农村居民点配置等等,包括了农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从纵向方面看,农业区划不仅涉及多部门、多学科,而且要求把农业系统工程、生态学、经济学、线性规划、电子计算机、航空卫星摄象成图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引伸进农业区划的工作过程,以期使农业区划成果更优化,具有更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 第二次全国农业区划会议以来,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中间,各级农业区划委员会同有关部门配合,做了大量的工作,出了成果、出了效益、出了经验,也出了人才。例如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其基础是依靠各级区划委员会提供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海城县是辽宁省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试点县。1979年11月至1980年7月完成了阶段性调查任务,1980年7月至1982年12月为成果应用和检验阶段。1983年12月在省委主持下,通过技术鉴定,曾获辽宁省重大成果二等奖。 海城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试点,由省农业区划研究所,海城县农业区划试点工作队主持,有中国科学院和省级有关科研单位、院校等18个单位参加,共完成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报告13份,专题调查报告60份,编绘成果图33幅  相似文献   

1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局)、有关科研、教学单位: 经研究决定,今冬在京召开第三次全国农业区划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六年来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交流经验,讨论如何充分运用区划成果,指导农村经济调整结构,发展商品生产,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问题,并研究确定今后任务。对于区划工作的优秀成果和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相似文献   

16.
我区自农业区划开展以来,坚持边区划边应用,将各个阶段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项农业区划成果,及时提供给各级政府和渔、农业等生产管理部门,作为制订生产规划、计划和指导渔、农业生产的依据,从而使农业区划成果及时地应用于生产,有力地促进了海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发展农业区划,增强区划成果的转化能力,更好地为领导机关和计划部门提供服务,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于1985年研究和部署了民农业资源与区划数据库的研建任务。辽宁是从1986年开始筹备,1987年按全国统一方案进行了辽宁省农业资源与区划数据库的研究与建立,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总结10年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验,进一步揭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出今后10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措施和建议,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陕西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决定,在7个县进行农业区划10年滚动更新试点,为全面铺开这一工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9.
如何将农业区划成果应用于农业决策和农业生产实践,把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是农业区划部门关心的问题。近几年来,鄂西自治州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良好成效。第一、将农业区划的重点内容渗透到党委、政府的农业决策中去,发挥最佳的效益。农业区划成果很多,要急于全面应用这些成果,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20.
搞农业区划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坚持边调查边区划、边生产边应用,才能逐步理解农业区划的重要性,主动抓好农业区划工作。 我县农业区划工作是从一九七九年开始的。在省、地区划办领导下,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经过努力,查清了全县自然资源的底数,找到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障碍因素,为今后按自然规律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靠。特别是在成果应用上,我们坚持边区划边应用的原则,从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展成果应用,注意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