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运用(法)米歇尔·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分析了高校规训效应和大学生的应对反应,论述了群体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冲突、自我认知与话语理解的偏差、群体包容和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中存在大量的蔑视体验以及为此而追求承认的现象。在目前学术界关于承认问题的研究中,承认的内容究竟为何以及反抗蔑视的应对策略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仍未得到充分澄清。国家间的承认内容主要是国家所具有的身份,包括角色身份、个体身份与类属身份。这些身份如果遭到蔑视,被蔑视的行为体可能采取四种应对策略:积极抗争、消极合作、身份调整与无视。被蔑视的行为体在特定情况下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主要取决于被蔑视的身份类型。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国家的角色身份、个体身份与类属身份遭到蔑视,导致其采取的抗争策略的强度会逐渐降低。美国与中亚国家互动过程中的蔑视与反抗现象验证了这种观点。明确国家身份类型与承认斗争策略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这有助于澄清承认斗争的内容、纠正承认斗争一定会采取武装冲突等冲突策略以及承认斗争首先受到实力分配的影响等成见,从而为针对国际关系中的承认斗争开展经验研究提供一定启示。就现实意义而言,它提醒国家在国际关系互动中须给予其他国家的身份以明确的尊重,这是缓解国际关系中承认斗争和促进国际合作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如何通过维护社会公正、化解群体间矛盾、削减利益群体间差距,建立更为公平、和谐、均富的社会是当前政府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从梳理文化身份的特征入手,通过分析文化身份与社会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阐释文化身份对社会利益分配、消除社会群体差异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通过消除文化身份差异而实现社会群体融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张弘  陈姝 《南方经济》2017,36(9):37-57
社会身份和偏见在合作的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标签机制的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以探讨身份、偏见和合作的关系问题。通过引入基于身份相似性的选择性交互,我们发现,假如个体拥有适度的偏见,高水平的合作就能够得到支持。无论是过低还是过高的偏见程度都不利于合作的演化,这意味着适度的偏见能为社会中的个体带来利益。由我们的分析可知,高水平的合作来源于群体异质性和群体之间的明确边界。借由群体异质性和群体边界,种群可以在背叛者侵入某个群体时将之淘汰,防止其进一步腐蚀整个种群。通过引入异质的偏见属性,我们还发现,适度水平的偏见可以在演化过程中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因此,文章既可以回答偏见的社会功能问题,又可以解释偏见从何而来的问题,为我们理解合作演化和人类的身份现象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了近代东北商人群体与乡村基层社会的关系,分析了其背后深层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而揭示社会网络嵌入对近代东北商人群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深刻影响。近代东北商人群体过深地嵌入地缘性社会网络,从而在组织上表现出地缘封闭性。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东北商人群体在乡村基层社会却表现的可圈可点,不仅牢牢掌控商品流通网络,而且还有效参与了乡村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近代东北商人群体基本掌控县、镇级商会组织,并通过土地投资和人情借贷等方式深深嵌入到乡村社会网络之中,凭借由此获得的人脉、信用和信息,在基层市场的博弈中取得优势;二是近代东北商人群体与乡绅在身份上多有趋同性。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对农村基层网络参与是多途径的:或通过其控制的商会组织、或通过其在乡村中的代理人,或在与乡绅身份趋同后直接以后者身份参与乡村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治理。这种治理关系源自于巩固其行为嵌入乡村社会网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需要,并且是在嵌入乡村社会过程中通过与乡绅在利益和身份上的趋同性而最终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女性消费者由于在社会、家庭中的多重身份而成为当今市场上最庞大的购买群体和消费群体.研究和分析女性不同的购买心理,从而选择、制定最适合的营销策略,对企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础.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由此可见,角色与互动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扮演和形成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以下对社会角色互动的错位现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当厘清了东北站人群体的历史构成过程,甄别了站人语言和文化同白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得知现有站人并非白族后裔,而是一个特殊的汉族群体。而东北站人白族身份的提出,也不仅仅是一个族籍问题,更是部分站人群体为了积极争取进入国家主流政治体制、获得相应权利照顾和利益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贫困人口在脱贫后长期拥有脱贫人口身份或最终回归贫困人口身份均不符合扶贫开发的初衷。脱贫人口及时融入新的社会阶层与群体,是稳定扶贫实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脱贫人口身份重建的过程中存在情绪迫回、知识迫回、挤压迫回、期望迫回等负面因素,从而使从贫困状态中脱离出来的人保持脱贫人口或回到贫困人口的身份。要促进脱贫人口的社会融入,就要在脱贫人口与标群之间建立相应的融入机制,使脱贫人口迅速融入标群,从而获得稳定的社会新身份。这一点,在2020年胜利完成精准扶贫目标后的扶贫工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那瑛  姚忠玲 《魅力中国》2014,(14):40-40,43
基督教“传”教者在现今意义上不止在语言上,还在行动上进行“传”教。初信栽培会,是一种群体场域上进行的群体性“传”教行为,其形式倾向于娱乐性质,样式多样化。在这个活动中,信徒具有明显的宗教身份,在教堂里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群体性“传”教身份,加之场域的神圣性与活动的“传”教色彩渲染.出现了类似“图腾”的情况。这种聚会时信徒“传”教身份和“传”教热情就起到“升腾”的作用,信徒体验到一种群体“欢腾”,感情积累逐渐犀重。信徒的信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府管治的,因为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稳,本文试图从社会秩序的视角下分析“传”教者的群体性宗教身份,考察在初信栽培会中的集体图腾。信徒身份在群体活动中达到“升腾”,但走出教堂这个场域又回归理性,进而揭示该活动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于后殖民时代的流散族群来说,文化身份不是一个本质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处在不断建构和再建构的动态的认同过程。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爱》就是一部描述20世纪美国非裔流散群体,尤其是女性流散群体身份的迷失与建构的小说。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以小说中的黑人女性L为代表的流散主体在流散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要面对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多重压迫下,以L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只有固守民族文化,捍卫女性独立,才能完成对流散身份的建构,从而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12.
农村精英群体因具有独特的优异特质和能力素养成为农村创业的主力军,但是农村精英能否通过创业实现"名利双收"?学术界尚无定论。文章利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数据得到以下研究结论:①农村精英的创业并非纯粹的"逐利"行为,而是追随内在的"趋名"导向,农村精英创业主要是为了实现家庭社会地位的提高、村落人缘水平的改善、村落话语权的增加等非经济目标,这种"趋名"导向使得创业者配置于经济目标的注意力资源相对不足,进而制约了其"逐利"目标的实现。②随着家庭经济资本的增加,农村创业者的精英身份对经济目标的注意力配置不足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即丰裕的家庭经济资本将弱化精英身份对实现经济目标的制约效应;同时,家庭经济资本的增加将进一步强化精英身份对非经济目标的提升作用。③随着外部制度环境的完善,精英身份对农民创业经济目标的注意力配置不足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即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将弱化精英身份对实现经济目标的制约效应;同时,外部制度环境的完善将强化农村精英群体对非经济目标的追求。本文基于创业动机理论与注意力基础观分析了精英身份在农民创业过程中的经济效应与非经济效应,探讨了农村精英群体在"趋名"与"逐利"之间的权衡与取舍,并将家庭经济资本与外部制度环境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农民创业模型,丰富了农民创业理论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3.
孙越 《理论观察》2014,(4):100-101
在高校从业的农民工群体,作为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由于其身份的典型性与特殊性,他们不仅受到中国城市化进程大环境的影响,还受到高校特殊小环境的影响。高校临时工群体是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并逐步成为高校建设和维护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及价值追求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校园内的特殊农民工群体认同问题进行探析,探索影响这个特殊群体认同的因素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整个社会中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化身份是某一文化群体成员对其成员身份及文化归属的认同感。民族文化身份表征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形态,它可以为一个民族提供稳定、连续的意义框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价值观念的不同也使得交际者对语言的选择不同,因而才显示出不同的文化身份。可见,价值观念对文化身份的影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5.
刘婷  李若衡 《特区经济》2014,(10):148-150
受传统户籍制度与现实工作生活影响,农民工到底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的边界模糊,属于被边缘的群体,引发了农民工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危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技术素质的提高、年龄结构的变化,他们更加渴望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并享受与城市人群同等的各项社会权益。积分入户政策从制度上肯定了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路径与各种社会权益,是中国户籍改革的一大进步,既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市民化的实现,还可有效解决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的图书管理者必须要应对现代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本身的业务素养和学养,自身应当完成由工作人员身份向学者型、研究型身份的转变,在计算机检索目录方面设定更便于读者的书目信息与参数。  相似文献   

17.
刘喜波 《理论观察》2010,(5):141-142
美国族裔文学中的主人公姓名缺失现象很少有人涉猎,探究其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处在主流文化下的边缘群体如何寻找自我的身份和归属感,导致姓名缺失的原因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一、对边缘与弱势地位的无能为力;二、对身份的认同和归属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某市大集体工人状况的研究,发现大集体工人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受损最为严重的群体之一.其根源在于大集体企业的制度界定了工人群体的身份,对大集体工人和国企工人差别对待,限制了其向上流动的机会,也使得其对自身命运的认识经历了认同、抗争与无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工人阶级化与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转化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胜 《特区经济》2010,(12):146-147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更为积极的城市定居意愿。但要实现城市定居的意愿,必须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工人阶级化,真正成为工人群体;二是市民化,真正成为城市居民。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化还未完成,其主要表现是只完成了职业身份转变、未完成地位身份的转化,角色意识混乱及其缺乏工人阶级的权利享有;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还难以融入,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制度隔离、市场压力和社会排斥三要素的阻碍。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突发性群体事件频发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指标。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实质是处于相对弱势的民众对社会不公、官员腐败等现象不满的外在表现和维权行为。建立健全应对各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法治防范控制机制,是确保社会平稳运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