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生产性服务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以往服务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文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影响,发现江苏生产性服务业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其对GDP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有很大助推作用.因此,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及对我国节能减排的促进性。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以期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契合我国节能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3.
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关联效应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间关联程度不同,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表现突出;与中国平均水平相比,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更容易拉动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从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主要构成看,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应在保持现有结构的同时,注重发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打破技术类服务业的发展制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这一研究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生产的支撑性产业,对产业发展及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升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外部环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立足贵州省经济发展现阶段特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了贵州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提出加快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3—2019年山东省16城市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胶东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显著,而鲁南经济圈不显著;不同城市规模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均显著为正,Ⅰ型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最大;生产性服务多数行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运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讨了湖南省13个地级市2000~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及其集聚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多样化的影响却不显著,意味着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为马歇尔外部性;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不存在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规模不经济,这主要是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制造业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引起的。推进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9.
采用非中性技术进步超越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29个省市1993-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2004年间年均增长7,05%,其中技术进步率为6.04%,技术效率改善了1.01%.技术进步对TFP增长起主要作用,技术效率变化则对TFP增长起着补充作用.TFP增长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贡献逐年降低,且东、中和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TFP增长不均衡,但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收敛性,这对决策者在如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我国10个省市2004—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4个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潜力、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劳动力成本、市场化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FDI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因此,在积极扩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同时,要关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性,以保持市场化进程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从需求角度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外部系统的贡献率要远大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贡献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小;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抑制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到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非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进而又限制了外部系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传统生产性服务的改造和升级,才能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持久的相互促进作用,进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004年~2012年京津冀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京津冀地区行政区域界限基础地理底图为基础数据,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差异对比,并运用空间全局自相关方法,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大梯度差"现象明显;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弱;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协作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产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它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就业效应,并基于中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会显著提升区域内总就业水平,而且对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增长,但也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内协同集聚总体上抑制了就业增长,它们的省际协同集聚对区域内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总体就业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采用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对比的视角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与就业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水平与增速均超过非生产性服务业。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依赖空间集聚、产业融合、知识创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就业弹性方法和投入产出方法,对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强,就业增长空间较大;内部各行业对就业也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各行业对就业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解决湖南省就业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的双重压力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采用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产业关联指标,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程度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两者互动不足,相互拉动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就业增长的主渠道。本文在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直接就业效应和综合就业效应高,就业吸纳空间大,就业吸纳能力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具有资本优势、市场优势、地理优势等特点,大力发展天津市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型大都市目标的重要措施。本文阐明了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分析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本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Baumol非平衡增长理论为基础,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构建三部门分析模型研究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农业人口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工业化后期,工业技术的发展挤出劳动力,人口被迫向服务业转移,生活性服务业份额的扩大抑制经济增长,但若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业的份额扩大,则能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本文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部门为解释变量、以总产出为被解释变量。采用计量经济中的平稳性、协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模型拟合的效果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