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分析,阐明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解构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企业自身的行为选择、市场环境的培育等三个方面着手,提出福建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广东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产业集群得到极大的发展,深圳市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2003年产值为2953亿元,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52.2%,在全省各大城市中名列首位,集成电路、磁头、液晶显示器、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通讯电缆等12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佛山是广东形成产业集群较早的地区,顺德区容桂镇,从20世纪  相似文献   

3.
全球价值链下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对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理论进行了梳理,通过对美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轨迹的研究,提出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战略。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柱性产业。但与福建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要占福建省GDP的8%目标相比,福建省文化产业还需要加快发展。集群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形态,通过分析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及其模块化适用性,认为模块化治理方式能有效解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探讨文化创意产业模块化集群的运行机制,并提出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模块化集群发展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瑞强 《发展研究》2004,(12):58-60
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给鲤城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鲤城区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对接发展战略,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努力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兴起,电子信息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福建省从“九五”起就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带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在全国务省、市、区的排位已跃居第5位,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其电子信息业已成为台湾科技产业的龙头,并在世界资讯硬件业和半导体业中占有显著地位。闽台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存在明显的产业和技术梯度,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加入WTO后,中国和台湾地区为WTO的  相似文献   

7.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具有突出的人才优势,但也存在企业间的合作意识不强,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集群发展规划、融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陕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提升陕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政府应在设立专项基金、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服务环境、载体环境、创新环境方面下大夫,企业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健全创新体系、增强群内企业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8.
许京婕 《发展研究》2022,(12):53-58
在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通过梳理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机遇,剖析海峡两岸产业发展存在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建议福建省妥善布局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融合,拓展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拓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海峡两岸现代服务业多业态、新领域融合,推动两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五”期间,福州市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主线,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要内容,着力培植壮大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轻工(含塑料)三大优势产业,改造优化纺织、化工、医药三大重点传统产业,推动了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一批特色明显、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集群:现有各类电子信息企业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497.97亿元,拥有国民经济信息化电子配套生产基地、电子显示器生产基地和计算机外设生产基地等三个省级电子信息生产基地。二是汽车及配件制造产业集群:以青口投资区与东南汽车城互为依托,紧邻青口的福清宏路镇的福耀玻璃公司、万达汽车玻璃公司则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8家,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12.59亿元。三是纺织产业集群:纺织产业历来是福州市传统的支柱重点产业。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53.05亿元,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福建工业受发展基础和自身结构的影响,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群偏少,不能做大做强。加大培育市场主体与发展产业集群力度,是实现福建工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福建省工业市场主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研究,剖析了福建省工业市场主体和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出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左世全 《经济师》2011,(8):19-19,27
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北京市丰台区在工程应用类电子产业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产业规模小、竞争优势不强和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低等诸多问题。建议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经济月刊》2010,(6):100-100
近年来,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省高新技术领域最具活力和规模发展优势的新兴产业,并逐步发展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为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安徽省经信委推出7项重点措施:加大扶持,重点抓好产业发展政策落实;加快突破,重点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创新,重点抓好产业技术升级;加速集聚,重点抓好规模效应提升;加大培育,  相似文献   

13.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近年来,随着各地普遍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我省与沿海发达省市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与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不断缩小,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闭环价值链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制造产业集群逆向价值链,进而通过价值链集成分析其闭环价值链模式。认为制造产业集群尤其是珠三角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集群具备发展闭环价值链的先天优势,然后根据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和协同理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全球价值链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沿着全球价值链升级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的必经之路。技术贸易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初级阶段,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在全球价值链中进行战略收购与联盟,逐步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以中关村电子信息企业集群的演进与升级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湖北省在大力推进工业兴省战略中,将产业集群的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与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的聚集和区域分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有机结合起来,与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据调查,至2006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类产业集群206个,关联企业10667家,员工136万多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4354亿元,已占全省工业的60%。  相似文献   

17.
周军 《发展研究》2005,(6):65-66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举措。福建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初始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省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为此,要把握和利用宏观调控契机,化挑战为机遇,有保有压,扶强扶龙头,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做好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通过培育和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植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布局合理化,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18.
李健 《时代经贸》2013,(2):134-134,136
德清县先后8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是全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单位,拥有全省第一个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德清县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本文对全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找出中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泉州市产业通过市场带动、企业集聚,涌现出一批配套完善、协作紧密、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通过总结泉州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过程中一些深层次问题,探索符合当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有利于泉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发展前列。  相似文献   

20.
1.制定国家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为促进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央有关部门应制定并实施全国性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产业集群的识别及分类指标体系,确定今后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领域(如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和重点区域,并在枝术创新、金融信贷、土地、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当前,要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制定有关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和评价指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