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对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农村劳动力外流会使农村留守人口中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比重偏大,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失衡,严重影响农业产出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推广。因此,应从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转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农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改革农村教育体制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民素质是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是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其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利用统计年鉴中有关农业财政各项支出和农业GDP的数据,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财政支出和农业县域经济两者的关系构建模型作了实证分析,并联系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模型的最后结果作出了解释,提出政府应大力加强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尤其是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政府应大力压缩农业的消费性支出等措施来促进农业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在农业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大量需求劳动力,导致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脱离出来进而流入城市与工业的发展中.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对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以及促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农业劳动力的流失给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态农业的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在促进人的职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职业教育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能够提升农村劳动就业的技能与智能,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笔者从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可行性角度进行分析,探寻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的职业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农业经济大国,农村人口占了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要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经济成效,首先就必需了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成本。因而分析农村劳动力的成本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利用的成本及农村劳动力市场建构的成本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成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核心问题。我国应通过对农业战略性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减轻农民负担等来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主要是从与人相关的4个方面的关系来论述的,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身关系和谐的四维度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当今社会,我们只有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和谐社会”的这四个维度,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相互规定性,对其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决定着社会有机体的健康状态. 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把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这个点上,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的发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人的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值得探讨。首先,按劳分配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必须清除平均主义思想影响,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其次,高级管理劳动是一种稀缺资源,优秀管理人才应当高薪聘用。第三,资本参与分配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发晨过程是从允许剥削让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从而最终达到消灭剥削的过程。第四,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统一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二关系对于理顺分配关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关键。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5.
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学生观的几个转变: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生命潜能的人。进一步提出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日益深入,银企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是存储关系、信贷关系.更体现了银企双方等价交换的买卖关系、相互依从的共荣共赢关系、股权合作关系、中间业务的服务关系等。目前我国银企关系存在主体缺位、企业债务危机威胁银行安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因此,需要企业、银行和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促进银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后发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享有独特的后发优势,利用好这种优势,就能使后发地区乘势而上,实现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文章以后发地区——广东河源超市发展竞争情况的问卷调查为例,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本地区超市行业发展竞争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力争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来指导该地区超市行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从其产生起,两者之间就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既相互矛盾、冲突,又相互独立、促进,但在传统的观点中,往往夸大对立冲突的一面,认为科学与宗教是水火不相容的、势不两立的。其实,科学与宗教也有和平共处的一面,在某一时期还表现出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利用:宗教生活不仅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宗教还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一种终极的思想价值观和追求目标。同时,宗教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包含着科学的内容,宗教信仰对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福利,宗教又可用这些便利的条件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字智能时代背景下,科研团队作为组织创新的核心对组织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组织支持理论,将创新生态系统纳入组织支持感驱动机理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法和Bootstrap法系统探讨组织支持感、创新生态系统网络特征对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能够正向预测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组织支持感对科研团队上级组织所嵌入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关系强度、网络中心性、网络异质性等网络特征具有积极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网络特征在组织支持感与科研团队创新绩效间发挥中介桥接作用,其中网络关系强度的中介效应最为强烈。最后,本研究提出组织应树立以团队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对团队的支持性行为,主动嵌入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财政分权和绩效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公共经济领域两个热门的改革话题,但财政分权与绩效管理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存不存在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呢?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对深化我国的财政分权和推进我国的绩效管理又有何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呢?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研究财政分权与绩效管理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并从这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深化我国财政分权、推进我国绩效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