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今人大抵以为《汉广》一诗是恋歌,但本诗明言"之子于归",此诗之主旨必关乎婚姻。周代婚姻制度中存在"成妇之礼"及相应的"留马、返马之礼",本诗正是这种婚俗的产物。《诗经》中其他诗篇,如《关雎》,同样具有"成妇之礼"的婚俗背景。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众多的诗人之中,苏轼"独好渊明之诗"。苏轼慕渊明其人,崇尚渊明其诗的风格,欣赏渊明作诗的用意,钟情于渊明之诗的"金刚怒目",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来表达对渊明其人其诗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3.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旦角,因在"情、理"对抗中对"情"不懈追求而感动受众。然影响其反抗精神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诗经》为影响其性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诗大序》中"发乎情,止乎礼"的封建道德规范对其行为和心理有影响。由此,《诗经》在《牡丹亭》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道德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需要借助于文化的力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古代人们的智慧。诗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是文学的一种形式。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发现诗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诗对现代德育教学的意义,是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是研究诗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德育教学的需求。文章主要针对高职院校运用传统"诗教"进行德育实践的探索研究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面对前方之"路"的抉择,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独辟蹊径,以一首《没有选择的路》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本文拟借助翻译,深入探讨该诗的艺术特色,并通过阐释与联想解析该诗主题及其象征意义——人生之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文心雕龙》在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之下,已发展成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刘勰说"声发则文生矣"。可见在人类早期音乐和文学就是相伴共生的,音乐和文学关系紧密。本文将论述《文心雕龙·乐府》之"乐",其主体包括乐府的音乐思想、诗与乐的关系以及"乐与政通"三个方面。具体而言,乐府诗的音乐思想是以儒家礼乐为主的,古者诗歌无别、诗乐互为表里是诗与乐的关系,乐和政治的关系则侧重于音乐在政治中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两岸乡土小说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镇,而作为乡土小说中重要概念之一的"乡愁"却一直缺乏明确的界定和论述,大部分情况下都被理解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感觉。但实际上"乡愁"的内涵并不仅仅是对故土的人与事有所眷念那样简单,其实质是一种意识的集合体,包含着除乡恋情结外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人性高度和社会思考等多方面的元素。  相似文献   

8.
《诗经》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后世赋予了它多种文化意蕴。但"诗三百"的原始形态,是以礼用为核心功能的。本文从它的产生缘起与过程,《诗》与周代礼乐政治的关系:西周末期前的《诗》与礼乐精神的体现和结合,西周以后的《诗》与礼乐精神的道德教化,春秋赋《诗》对《诗》的诠释与应用等几方面分析。春秋末期,孔子把《诗》由庙堂仪礼衍化到道德修养方面,并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不仅继承了《诗》的礼用教化功用,而且把它扩展到对理想社会的构筑和道德修养的完善层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之。本文旨在从《诗》的产生过程和演变历史,以及孔子的诗教为出发点把握和论述《诗》在先秦的礼用本质和嬗变。  相似文献   

9.
浪漫玫瑰的乐章——《一朵红红的玫瑰》之文体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英国18世纪末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代表作之一,文学史上其影响经久不衰.本文从文体学角度解读这首诗歌在音韵、节律、修辞手法上的独到之处,对彭斯的诗歌艺术进行分析,阐明〈致瑰〉之诗的"音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0.
"农超对接"是一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国自2008年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以来,"农超对接"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此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定义、模式、阻碍因素、对策为重点,对"农超对接"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针对当前"农超对接"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以期为"农超对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论美     
孔子眼中的"美",主要指自然美、人格美、艺术美,其美学思想主旨是"尽善尽美"的观点,"美"与"善"的关系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美善同一观;二是美的形式与善的内容相统一的美善对立统一观。孔子所开创的"比德"思维方式,在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产品艺术设计中尚古之风,是一种物化精神的倡导和文化情操的表达。它不仅仅只是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早已成为文人心智凝成的物化的情、意、诗、画。正在兴起的“非物质文化”设计思潮则致力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努力在高技术环境下探寻一种新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曾选编了多部诗选集,以唐诗为基点,上溯先秦,下探清代,构建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诗史”。这部独具风格的诗史,以“温柔敦厚”的诗教立论,重视人品与诗品的合,一,严谨而又通侻认可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包容诗史“正”与“变”的多种样态,相对降低了唐宋诗之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公务员休息权常被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所忽视,《公务员法》并没有规定公务员的休息权,与其他劳动者一样,公务员的休息权也会被侵犯。公务员的职业特征决定其不能像其他劳动者一样接受司法救济。社会管理需要勤勉的公务员完成其本职工作,但也需要保护其合法休息权不受侵犯,因而需要寻找应有的替代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统一的一种新闻文体,其美学价值与议论之诗有诸多相通之处,需要讲究文采,注重形象化说理,让理在趣中,趣因理显,使受众在兴味盎然的欣赏中感悟真理、明白道理,启迪心智。  相似文献   

16.
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角度对新诗的创作进行评价,将诗歌的创作分为四个方面的“陌生化”:即形式的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生活的陌生化和对事物本质的艺术直觉的把握。认为真正的诗歌的陌生化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而不是晦涩难懂。第一重陌生化是不可缺少的,第二重陌生化是技术,第三重陌生化是灵感,而第四重陌生化是灵魂。最好的诗歌是四种陌生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文学片是运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将文学电视化,从而给人以审美情趣的电视艺术作品。它包括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等。但从形象、意蕴以及电视媒体特性角度,都说明电视文学片的非文学性。因此,作为大众媒体,电视是不适合发展文学片的。  相似文献   

18.
文本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提出的文本批评理论,它整合了社会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精神分析批评的学术资源,打通了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是一种集“经验”和“批判”于一体的社会学批评理论。较之文化研究、文化诗学、重建文艺社会学的理论构想,齐马理论汲取和融合了它们的理论优势;一定程度上又弥补了它们的一些不足。因此,它可以成为21世纪中国文艺学学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中的一元,并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精致而有效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于画上题诗源远流长,屈原的《天问》可认为是可证的源头;自六朝以至唐宋以后,则屡见不鲜。林声是诗文书画并作的艺术家,而作画又自题诗,并专成一本自题画诗集则于史少见。以林声的题画诗为例,将题画诗的意义概括为三点:追求艺术的转体之妙,借画创生诗意和衍生为别具意义的独特创造。在题画诗研究方面提出中西题画诗的比较论。  相似文献   

20.
长安帝京文化的形成有着特殊的社会原因和地理因素。在唐人的诗歌中,长安不仅是古代皇权的象征,也是农业文明的投影。各地举子为了求取功名而汇集于长安,他们用诗歌描述了自己在长安应试时的不同文化心态和心理感受。同时,唐诗还记录了当时长安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唐诗以特殊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唐代长安城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通过唐诗这面真实的社会镜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唐代长安城中的各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