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上世纪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劳务派遣作为一种全新的用工模式,经历了涉外劳务派遣、国企改制中的劳务派遣和市场化的劳务派遣三个阶段。本文主要针对市场化的劳务派遣在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发展劳务派遣用工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劳务派遣是一种新的用工形式,其因灵活多样,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用工风险低等优势被广大企业认可。然而,当企业在享受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带来便利的同时,在用工过程及劳务派遣员工管理等方面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劳务派遣员工整体素质不高、队伍稳定性不强、对用工单位归属感低等。以制造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的现状为基础,分析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在制造企业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更符合制造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科学管理对策,旨在充分发挥劳务派遣对制造企业的积极作用,为解决制造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相关问题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变革,劳务派遣作为一种补充性的用工形式逐渐兴起并得到迅速繁荣.《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相继出台,标志着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开始受到严格控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确规定了两年过渡期后,即2016年3月1日后,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用工单位正式用工数量的10%.本文以2014年至2016年的100个涉及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的案件判决为分析基础,梳理了新法颁布后劳务派遣制度在实践层面遭遇的突出不足以及被派遣劳动者的利益诉求特征,并探究了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模式良性转型的方向及其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4.
刘雏 《管理观察》2012,(32):5-5
劳务派遣是我国一项新的雇佣模式,企业单位利用劳务派遣公司的帮助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对员工进行增加或删减,这种雇佣模式比较灵活,它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此,常常被很多企业单位所使用,但目前多数企业在进行劳务派遣用工时仍存在一些风险,本文将针对电力企业劳务派遣用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方案,以期让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在电力企业中发挥其强有力的积极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5.
黄叶 《人力资源》2023,(2):110-111
<正>近年来,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用工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面对劳务派遣用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背后原因、探求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的可行策略,有利于促进劳务派遣用工市场稳定有序发展局面的形成。根据《中国劳务派遣行业发展回顾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9—2025年)》显示,劳务派遣用工涉及的行业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6.
浅谈劳务派遣中劳务人员的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务派遣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用工模式。其基本运作程序为:劳务派遣组织招用人员(以下统称劳务人员)并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派遣劳务人员到用人单位工作,向用人单位收取劳务费用,向劳务人员支付劳动报酬,最终达到赚取劳务管理费用的目的。其突出特征是实现了人员所有和使用的分离,即"管人单位不用人,用人单位不管人"。劳务派遣这种新型用工模式,加速了劳动力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社会就业,受到广泛欢迎并得以迅速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劳务派遣中,劳务人员的权益常常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劳务派遣是市场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用工制度的不断革新,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用工形式和就业方式在我国逐渐兴起,且得到快速发展.最新《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实施以来,为实现在2016年3月1日将劳务派遣用工比例降至规定的10%以内,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积极寻求应对策略.本文通过探究新法颁布后劳务派遣制度在实际执行层面遭遇的突出问题,并探求规范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可行性对策,以促进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作了专门性的法律规定,明确劳务派遗单位,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范围,同工同酬以及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等均作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非标准劳动关系主要包括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两种形式。由于《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这一用工模式进行了超标准劳动关系的规范,使得用工单位在采用这种用工模式时,存在了巨大的劳动用工风险,承担超标准劳动关系的劳动管理义务。因此、基于对《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诸多法律规定的梳理,提出企业在采用这种用工方式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并提出企业应探索采用外包这一新的劳动用工模式。  相似文献   

10.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以后,由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被派遣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参加劳动,用工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行使劳动指挥权和管理权的特殊劳动法律关系。近年来,这种用工制度在邮政、电信、  相似文献   

11.
承晓 《价值工程》2014,(18):170-171
劳务派遣为用人单位摆脱了繁杂的事务负担,帮助用人单位规避在劳动保障管理以及劳动争议等方面的风险和责任。但随着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的上升及用工范围的扩大,劳务公司、派遣员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加复杂,劳动纠纷及维权投诉也越来越多。作为企业,如何不断提高派遣员工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也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人事管理管理模式的转变,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成为解决企业用人困难、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举措。虽然企业采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论文立足多年工作实践,阐述了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利弊,进而提出控制企业劳务派遣用工风险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郭占霞 《价值工程》2014,(25):199-200
劳务派遣是近年我国人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而引进开发的新的人才服务项目,是一种跨地区、跨行业的新用人方式。一方面它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但另一方面,使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本文依据现行法律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分析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切实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曹明 《企业活力》2011,(7):48-53
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河南农民工转移就业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总量大且增长速度快;农民工群体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新特点显现;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岗位、方式日趋稳定;河南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新阶段。在"十二五"及中长期时间内,河南农村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将逐渐趋向平稳;转移流动就业的形式仍以流动型和定居型存在;"刘易斯拐点"的迹象即将显现;从长期看,到"十三五"末,河南农村劳动力供给将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第二阶段。劳动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将由结构性短缺发展到全面短缺。  相似文献   

15.
张琳琳 《价值工程》2010,29(26):177-178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全国首发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在立法上的突破毋庸置疑。本文主要探讨《条例》实施后,实习大学生在劳动权益保护方面仍旧面临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笔者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任芳莹 《价值工程》2014,(3):245-246
"准就业"阶段是学生在"学校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的过渡阶段,是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而提出的,这种模式不仅是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矛盾的良方,是在对原有教育体制中实习制度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在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下实行这种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张晋 《价值工程》2013,(33):277-278
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仅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大学生本身提高就业意识,加强自我营销的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意识比较淡薄,就业技巧技能掌握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于大学生就业自我营销能力的培训,让学生在就业的过程善于利用营销策略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8.
崔少鹏 《价值工程》2014,(14):229-230
"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问题,其根源在于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随着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进城务工行为日趋显著。在此背景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综合素质和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早日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鲍立刚 《企业经济》2013,(1):189-192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我国人才劳务派遣的发展速度异乎寻常,而且派遣活动出现常态化和主流化的趋势。但从某些方面而言,劳务派遣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对常规的用工方式和劳动合同制度造成较大冲击,影响到和谐劳动关系和社会稳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牵头起草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描绘了和谐、公正的人才劳务派遣劳动关系蓝图,但是草案内容尚有很多改善空间,如建立派遣业务注册保证金和市场退出机制,放开特殊人才派遣业务,由用工单位直接支付派遣工报酬并纳入国企工资总额。为了有效遏制违法派遣行为,还应加大处罚力度,并对当地政府进行问责。  相似文献   

20.
冯峦 《价值工程》2014,(16):308-309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民工荒"问题凸现。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当前的就业问题和制度进行初步分析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