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虹 《长江建设》2010,(12):2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现在很多城市的决策者对低碳城市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在不了解低碳城市的内核和真实含义的情况下,低碳城市建设只会沦为走形式。低碳城市应该有一套指标体系,至少包含以下四类:一是碳生产率;二是拥有低碳的能源结构;三是低碳生活消费;四是低碳政策,涉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法制等等方面,通过这样一套政策,来引导消费、生产、能源使用。  相似文献   

2.
《长江建设》2010,(2):35-35
西安市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明华认为,好的规划应该是协调的、和谐的规划,包括十个方面:第一,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人之间的和谐;第二,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第三,人与城市设施的和谐;第四,城市每一个系统的和谐;第五,不同系统之间的和谐;第六,规划编制的项目组里,不同工种之间的和谐;第七,地方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市民、项目组之间的和谐;第八,城市和周边环境的和谐;第九,今人与后人之间的和谐:第十,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李燕 《长江建设》2009,(8):9-15
在日前举行的“共建低碳都市”国际研讨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题为《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时强调:“当前迫切的问题是要反思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走进低碳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燕 《中华建设》2009,(8):9-15
在日前举行的“共建低碳都市”国际研讨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题为《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时强调:“当前迫切的问题是要反思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和全球的能源、资源、环境等物质要素构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全球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性逐渐达成共  相似文献   

6.
据联合国统计,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5%,建设低碳城市俨然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在我国,预计未来15年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大约1500万人,在这个史上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实现低碳化被认为是大势所趋。因此,从2010年开始,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就已在各地推行低碳试点。试点最初从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始,到如令,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除湖南、宁夏、西藏和青海以外,每个地区至少有一个低碳试点城市。换句话说,低础试点已经基本在全国全面铺开。而据住建部一位官员介绍,全国有200多个地级以上的城市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全国地级的行政区单位共332个,其中275个地级市,从数量上看,绝大部分城市已对外宣称要打造中国的低碳城市。"低碳城市"似乎成为当下形容城市的时髦名词。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时代,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低碳经济是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但是,我们要冷静面对如今风生水起的低碳经济热潮,要根据我国发展实际,创新发展思路,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冯颖 《中华建设》2012,(6):90-91
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是简陋、破败不堪的低矮房屋,而现在却是满眼的高楼大厦林立,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购物、娱乐等休闲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也  相似文献   

9.
《长江建设》2011,(2):30-30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认为,中国要发展低碳城市就需要通过技术跨越式的发展来实现低碳,主要表现在城市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消费者行为的理性化。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总体上是零散的、尝试性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低碳城市发展方向。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最大的挑战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尽快建立一个投资监测和考核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立 《长江建设》2010,(12):36-37
建筑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类能源、资源消耗的综合载体。与同类大城市相比,武汉市建筑热环境比较独特:夏季温度高、湿重、闷热、期长(达5个月),  相似文献   

11.
《长江建设》2010,(1):49-49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认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应优先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清洁生产、绿色建筑和交通技术。我国应研究、引进和改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手段,推广运用低碳技术,为城镇化进程中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运用高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研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可有效挖掘城市工业中降耗减排的巨大潜力。循环经济不仅要求资源循环化,更需要通过高新技术和适宜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发展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长江建设》2010,(10):32-3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设计所副所长洪昌富认为,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实实在在地去做研究,摸清城市的基本情况,摸清自己的家底,了解自己的特长,明确应该从哪里着手、应该怎么做。其次,要摸清发展方向,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走同样的道路。不能你搞新能源产业制造业,我也搞新能源产业制造业,这会给整个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问题。低碳不等于新能源产业。一个城市发展低碳一定要选择适合这个城市的产业和发展模式。新能源产业之外也有广阔的低碳之路,关键是要加强研究做好规划。  相似文献   

13.
冯颖 《长江建设》2012,(6):90-91
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是简陋、破败不堪的低矮房屋,而现在却是满眼的高楼大厦林立,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购物、娱乐等休闲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精神需求。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城市建筑规划与城市建设之间的脱节现象十分明显,这也是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城市软件发展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邹德慈 《中华建设》2009,(8):122-122
《明日之城市》一书,是世界著名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该书中,柯氏通过对20世纪初的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提出关于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设想,即“现代城市”理想。他希望.通过又寸现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其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邹德慈 《长江建设》2009,(8):122-122
《明日之城市》一书,是世界著名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该书中,柯氏通过对20世纪初的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提出关于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设想,即“现代城市”理想。他希望.通过又寸现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其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中华建设》2010,(7):33-33
哈佛大学科克伍德教授认为,当今的风景园林设计既不是要形成一套规范、准则,也不仅仅是园林师个人创意的发挥,园林设计已经超越了早期注重景观的奢华,接着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现在则更关注自然生态与地区文化特色,将人们对自然的解读体现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之中。风景园林师要跳出原先景观工程师、城市规划师的范畴,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工具。吸收各种学科知识,以多元化的设计,积极参与到改变城市生活的行动中来,解决日益增多的环境问题,让自然、文化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7.
《中华建设》2010,(3):32-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认为,建设低碳城市谨防五个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其次,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并不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每年新建的20亿平方米建筑中,有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441亿平方米存量建筑中,有9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突出问题。如果低碳城市是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向,那么绿色建筑则是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减轻建筑对环1.认识绿色建筑、走出发展误区  相似文献   

19.
《中华建设》2014,(4):34
正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存东认为,以往城市发展更在乎的是增量,即城市四周无序的蔓延、建筑的不断增高、人口的剧增,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退出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城市  相似文献   

20.
【内容简介】本书讨论了城市经济在全球化情况下的多元化趋势、现代服务业的特定发展,以及产业相互联系的增强,然后集中讨论城市中心区为适应多元经济发展,从传统用地分隔的CBD(中央商务区)到用地混合多样的CAZ(中央活动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