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政府和居民。所以。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推动力,政府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环境的缔造者,多维度激发居民主体活力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蔡鹏 《中国城市经济》2011,(9X):305-306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样的调整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逻辑演进,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其进展情况对于能否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要完善财税体制及落实企业改革之外,更重要的是深化政府改革。政府在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3.
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是单个企业、部分居民甚至个剐行业、领域所不能独立进行和完成的,而是需要市场、政府、企业和公众协作完成。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比,目前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与目标函数、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及公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有一定差距。有必要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激励和约束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行为,使他们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分别扮演引导者、主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推进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和谐社会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呼声日益高涨。企业是物质财富的制造者,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企业坚定不移地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制度安排。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仅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要发挥政府在信息披露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解决当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推进改革,消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 一、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当前,人们争议的焦点在于,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各自应处于什么样的角色? 1.政府过多干预经济,阻碍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是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重要的制约."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各级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调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并鼓励企业成为投资和经营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企业发展方式,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必须发挥中流砥柱作用。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缘由及内涵,分析了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在总结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方式转变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的系统阐述,搭建了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政府职能转变有紧密联系。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畅,重要的体制原因是政府职能未根本转变,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不清。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明确政府职责,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政府更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构建有效的政府规制体系,促进产业政策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经济的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文章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难点,探讨如何通过政府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张飞  孔伟 《改革与战略》2011,27(2):18-20
掌握现行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机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文章从土地制度的视角分析了现行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机理,指出现行土地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求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及要素结构失衡的重要制度成因。文章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改革土地制度,增加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得土地的难度,并减少它们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行政体制与之相适应。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应有之义。文章从分析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征入手,阐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并就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局与破局——市场主体行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小军  吴鸣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9):61-64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提出了多年,学术界的讨论更早,但是收效甚微。文章从决定微观经济发展主体行为的视角来看,笔者认为经济发展方式困局难以突破的原因在于政府的非理性行为难以矫正,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执行者是企业,但政府是关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以矫正政府的非理性经济行为为突破口,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增加居民收入为重点,以完善市场经济配套体系为补充,深化和加快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经济健康发展的监督体系,形成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体系。让集约式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2.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税收作为分配社会资源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现行税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约束的分析,考察了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制度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自理论与实践的证据都表明政府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些经验进行辩证的分析和理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2010年全区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目的是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留出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  相似文献   

15.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贯穿"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将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工业结构,创新科技体制,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作为一种社会再生产运动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推动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组合形式的变化。当前所说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由粗放增长型转变到集约增长型。“十五”期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是政府的主导型经济发展所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根源在转变政府主导经济的方式,理清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从重庆市经委工作职能来看,“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基本思路与做法应该是:  相似文献   

17.
邵忍丽 《特区经济》2009,(7):129-131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政府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应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从依赖于投资出口转向依靠消费和服务也促进经济增长;降息、减税、放宽市场准入,将政府直接需求的短期有效性与启动企业和居民需求长期有效性结合起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8.
各级地方政府是中央宏观调控的执行者和地方微观经济的指导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从当前地方政府所处的利益格局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地方政府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得到一个理解地方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经济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中揭示出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驱动力缺失的原因,认为中央政府的外力干预是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关键,并从中央层面进行激励约束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朱磊 《开放导报》2006,(4):78-81
现有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侧重于在宏观层面探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往往难以揭示和反映两者间的作用机理、方式和途径。本文提出“城市行为者”的概念,认为城市化是城市行为者——居民、企业和政府空间行为的结果。而企业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行为主体,但政府对企业行为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20.
王珺 《黑河学刊》2013,(9):14-16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行政理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是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政府的行政理念不应该再定位于代表国家发展经济、管理社会,应该转变为依法行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维护全体公民的福利。只有以这一理念为指引,方可以实现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