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反映较大城市整体人口占比情况.研究依据城市指数和位序一规模法则设计了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同时借助齐普夫定律对城市群的整体集中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最为合理.而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均偏离住序一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并不是一般的"金字塔"型分布,而呈现出"图章"型分布,并且其明显的分形特征也表明高位城市的垄断地位较强。城市首位度分析则表明,该区域前4位城市即超大城市的规模结构比较合理,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却偏少。因此,需要从较低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培育和发展出新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并使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山东省和广东省城市规模空间特征现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从城市首位度、城市常住人口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规模指数、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山东城市规模分布过于均衡,城市梯度差异不显著,提出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应按照"点-轴"发展模式展开,形成青烟威经济区、胶济产业带(以下简称"一区、一带")的空间布局,同时要创新空间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4.
对历史时期中国城市的整体性研究,尤其是城市体系研究,受限于历史时期城市人口的获取难度,并未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本文选取了近代中国若干套较为可信的城市人口数据,同时以施坚雅城市数据和中国旧海关贸易数据作为验证,对近代中国的城市体系从位序规模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发现,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分布,在某些年份趋近于位序规模标准曲线。整体上,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面积广阔而历史悠久的大国才会出现的较为标准的位序规模分布。通过与欧洲近代早期城市体系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20世纪初期的近代中国城市体系进入了农业社会末期"成熟"而稳定的状态,即使经过了大规模战争和政权更迭,城市体系仍旧保持着极大的历史稳定性和惰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2年~2006年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本文估计了我国城市的最优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函数.研究表明:(1)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2)我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位城市缺失的问题,表现为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基于此,我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模分布演进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如下问题,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我们基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对中国过去10年的城市体系演进进行了系统回顾,并运用省区动态面板数据识别了城市规模分布演进影响整个城市体系的外部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本文发现,从整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看,中国的城市体系仍未达到最优分布状态,但正逐步向其趋近。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体系主要特征为中小城市过多而大城市过少,少数大城市相对规模过大。新的(特)大城市的出现,及各大城市的共同发展,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效率。本文的发现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途径选择提供了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7.
人口是城市社区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各项社区建设效能的发挥都和城市人口相关。一、人口规模合理化 1、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态势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居住人口数量规模将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建国以来这几种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其基本态势是"两头快、中间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城市和小城镇有较大发展,都呈上升趋势。从城镇规模结构来看,1980—1992年,特大城市(100万人  相似文献   

8.
一、城市首位度的内涵 城市首位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对于一个城镇体系而言,城市首位度越高,说明首位城市在城镇体系发展中越处于控制地位,城镇体系一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城镇体系的城市首位度低,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城镇体系经过长期发展,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发展比较协调.这时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的规模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意义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国家已经把成渝经济区列为四大重点关注的经济区之一,标志着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经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规划,这将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成渝地区包括成都、重庆两座特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和17座小城市,共由35座城市  相似文献   

10.
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段地带,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但经济发展却长期相对滞后。本文,首先从时间序列角度定量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城市首位指数。其次运用分形理论从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空间规模结构两个角度定量测算城市体系分形维数,得出城市体系基本特征:城市首位度不大;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趋于良好的发育状态;城市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集中,城市间相互作用趋于加强。最后,从重点建设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城市带,强化节点城市建设、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突出中小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全国重点镇和小城镇建设三个层次和角度提出如何加快培育和建设点—线—面相结合、城市体系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城乡协调发展的淮海经济区城镇密集带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成渝城市群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大增长极,在全球创新中心东移、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时代要求的背景下,建设成渝全国科创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两地创新资源在西部地区优势明显,两地不要强调"补短板",要做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差异化建设全国科创中心.基于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根据成渝两大城市的联系强度,成渝全国科创中心建设宜成为"工"字型核心城市区,明确"点—线—廊—带"的发展路径,同时从成渝层面、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推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成渝经济区的因由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回顾成渝经济区的由来,同时列出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六大现实问题: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和如何成为西南甚至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区的协作发展问题;成渝经济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以及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问题;成渝经济区城市、城镇体系建设问题;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的问题。未来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应着力研究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产业空间布局战略、协调机制、对外开放、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口是城市社区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各项社区建设效能的发挥都和城市人口相关. 一、人口规模合理化 1、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态势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居住人口数量规模将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  相似文献   

14.
林梅 《中国西部》2011,(1):44-49
2010年年底,成渝经济区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审批,上报国务院。规划中的成渝经济区总面积约20.6万平方公里,包括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人口和GDP总量均占西部地区近三成。成渝地区将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让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文明有效地渗透到郊区、城镇和农村,形成大城市、小城市城乡一体的新型形态,逆城市化进人我们的视野。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城市承载力,人口、交通、管理、污染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迫切需要一个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云南省16个地州市2008-2015年的旅游经济位序、规模类型演化过程进行探讨,并借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差异度模型对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下游旅游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位序变动较为频繁,上游旅游经济规模类型较大的城市位序保持稳定,而旅游经济规模中等城市存在向低层次转移的现象;旅游经济规模分布基本遵循位序-规模法则,具有双分形特征,其中标度区一中城市数量逐年增多,表现出较为均衡的规模结构特点,而随着标度区二中城市数量的减少,集中程度也在逐年增大;从差异度模型来看,云南省旅游经济规模总体呈均衡发展,但两标度区之间的差距逐年增大。  相似文献   

17.
<正>大城市是怎么来的?广东的经验值得看看。广东省近日公布的"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显示,全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共分为5级,其中超大城市两个,分别是广州与深圳,特大城市两个,分别是佛山与东莞,大城市则达到11个,中等城市7个,小城市56个。城市规模如何评级,不是广东自说自话,根据的是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评价标准是"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注意统  相似文献   

18.
<正> 城市规划的误区1.城市规模上贪大。城市规模即指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规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就全国城市整体而言,其主要倾向是城市规模上贪大,城市建设上求快。一是城市的外延不断扩张;二是郊区迅速城市化。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无序发展现象比比皆是,城市规划区特别是城郊结合部的发展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城市已经没有"硬界限"了。有些大城市  相似文献   

19.
魏奇峰 《中国西部》2011,(18):36-45
前言:绵阳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拥有540万人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距成都90公里。素有“蜀道明珠”、“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的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先后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佳宜居城市等诸多荣誉。是成渝经济区西北部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0.
鲁彦 《科技和产业》2019,19(9):60-67
中国先有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国内经济三大增长极,后有学者指出第四增长极在西南地区的"成渝经济区"。重庆和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带动上具有不容小觑的能力,随着贵州经济的崛起,川黔渝的协同发展问题也被大家所提出探讨,川黔渝三省市发展研究也相继出现。从资源互补性和城市圈发展两方面,对川黔渝三省市协同发展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川黔渝经济圈区域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